這時恰逢齊國準備出兵討伐紀國,約衛國同時出兵。衛宣公便密召公子朔商議,準備借前往齊國商定出兵日期為名,派遣公子伋出使齊國,並授之以白旄為節。在通往齊國的路上,有一名為莘野之地,是前往齊國的必經之處,舟行至此,行人必須登陸,轉乘車馬。衛宣公和公子朔商定派刺客在此埋伏,乘公子伋在此登岸不備之機,將其刺殺。公子朔向來私蓄死士,此時正好派上用場,他挑選數名精壯之士,命其假裝盜賊,埋伏於莘野,見到手持白旄者,立即殺之,以旄複命,定有重賞。公子朔安排妥當後,將其陰謀告知齊薑,齊薑見自己的願望即將成為現實,心中十分高興。
三、義薄雲天,公子壽代兄赴死
然而,衛宣公和公子朔這個看來十分周密的刺殺計劃尚未實施,便出現了一個漏洞。公子壽見其父屏去侍從,獨召公子朔議事,心中頓生疑慮。待公子朔離開內宮之後,他便入宮麵見其母,探其語氣。齊薑一時疏忽,竟將這一陰謀完完本本向公子壽道出,並對其囑咐道:“此乃你父親的主意,欲除我母子後患,你千萬不可泄於他人。”
善良的公子壽聞聽此計,大吃一驚。他沉思良久,知此計已成,向父親進諫隻會有害無益,於是便私下找到公子伋。將此陰謀告之與他,勸之趕快出奔他國,另作良圖。可是,公子伋並不接受公子壽的勸告。他對公子壽說:“為人子者,以從命為孝。違背父親的命令以求活路,便是不忠不孝。你讓我出奔他國,可世間哪有沒有父親的國家,即使我想出奔,又有什麼地方可以去呢?”說完之後,公子伋遂整裝登舟,毅然出發,前往齊國。
公子壽見公子伋不聽勸阻,心中暗想:“太子此行若死於盜賊之手,父親將立我為嗣,我將如何向天下交代?子不可以無父,弟不可以無兄,我應當代兄一死。父親聽說我死了,或許能夠感悟,赦免我的兄長。”於是,公子壽乃乘舟載酒順流急下,趕上公子伋的船隻,移樽過舟,為公子伋餞行。
公子伋與公子壽二人隔桌相坐,公子壽斟滿一杯酒,未等獻給公子伋,不覺淚珠墮於杯中。公子伋連忙接過酒杯欲飲,公子壽說道:“酒已弄髒了,還怎麼喝呀?”公子伋說:“這酒裏正是充滿了兄弟手足之情啊!”言畢一飲而盡。公子壽擦了擦眼淚,說:“今日此酒,乃是我們弟兄的永別之酒,看在兄弟情分上請哥哥多飲幾杯。”兩人淚眼相對,相互勸酌,公子壽有心留量,
可公子伋卻不勝酒力,幾巡之後便醉倒於席上,鼾鼾睡去。公子壽見兄長醉倒,便從袖中抽出一簡,遞於公手伋的隨從,說道:“君命不可遲也,我當代兄長前往。你們要好生守候公子,待他醒來,可將此簡呈送與他。”說完,他取過白旄,插在船首然後命自己的隨從放船順流而下。
公子壽的船行至莘野,方欲整車登岸,早已埋伏在那裏的刺客望見船上的白旄,一聲呼哨,蜂擁而上,跳上船來。公子壽挺身而出,大聲喝道;“我乃本國衛侯長子,奉命使齊,你等何人,竟敢在此行劫?”眾刺客齊聲答道:“我等奉衛侯密旨,來取你的首級,在此已等候多時。”說完舉刀便砍。此時公子壽的隨從見刺客來勢凶猛,一時驚散,公子壽傾刻之間死於亂刀之下,刺客們砍下他的頭顱,盛於木盒之中,然後下到艙內,偃旄而歸。
四、一箭雙雕,公子朔終遂心願
公子伋酒醒之後,不見公子壽,便召喚隨從問尋。隨從將公子壽所留短簡呈上,公子伋拆而閱之,見上麵隻書寫8個字:“弟已代行,兄宜速避。”公子伋閱畢,方知公子壽置酒送行的真意,於是忙命手下隨從速速開船,沿途追去。
此時天色已黑,月明如水,船行似箭,公子伋站在船頭,瞪著雙眼,望著前麵的河麵,猶嫌船行得太慢。終於,公子伋看到了公子壽的船,他大喜過望道:“老天保祜,我的兄弟尚在。”而隨從卻稟道:“公子,這是迎麵而來的船。”說話之間,兩船相近。公子伋命隨從將船靠攏上去,隻見船中一群手握刀槍之徒,卻不見公子壽的身影。公子伋心存疑惑,便詐問道:“主公之命,完成了嗎?”刺客們以為是公子朔派人前來接應,便捧來木盒答道:“大功已告成。”公子伋接過木盒打開一看,見是公子壽的首級,便仰天大哭道:“天哪,冤枉啊!”刺客們不禁愕然,問道:“父殺其子何故稱冤?”公子伋說:“我才是真正的公子伋,得罪於父親,父親要殺我,你們殺的是公子壽,他何罪之有?為何不冤?你們快把我殺了吧,將我的頭獻於父親,可以贖你們的誤殺之罪。”刺客中有認識兩位公子的人,他們在月光之下仔細辯認後,發現自己真的殺錯了人,於是便將公子伋也殺了,然後駕船回城複命去了。
刺客們連夜趕回城內後,先來到公子朔府內,獻上白旄和兩具頭顱。將事情經過細細講述了一遍,唯恐因誤殺公子壽而被治罪。其實,公子朔對主公之位早存非分之想。他不但將公子伋看成是自己奪權篡位的最大障礙,必欲將其置於死地而後快,就是自己的一母同胞公子壽,他也感到憎嫌,隻不過是事有輕重緩急,先除掉公子伋更為緊迫而已。結果此次謀殺一箭雙雕,徹底除掉了他繼位問題上的兩個障礙,正中他的隱懷。他連忙拿出金帛,厚賞眾刺客,將他們打發後,自己忙進入宮中,將事情的經過告知母親齊薑。齊薑聽說公子壽也被誤殺,心中不免悲哀。但除掉了公子伋畢竟是去了她的一塊心病,可謂是憂喜參半。
齊薑和公子朔母子二人商定,暫時不將公子伋和公子壽之死一事告知衛宣公,然而此事這時已傳遍全城,唯有身居深宮的衛宣公尚不知曉。第二天一早,公子伋的師傅公子職和受托扶佐公子壽的公子曳二人直入朝堂,跪倒在地,放聲大哭。衛宣公忙問曳何故,二人將兩位公子被殺經過細說一遍,並乞求收拾屍首埋葬,以盡當初受托之情。衛宣公忽聞二子同時被害,嚇得麵如土色,半晌不語。當他醒悟之後,痛定生悲,淚如雨下,連聲長歎道:“齊薑誤我!齊薑誤我!”隨即召公子朔上殿詢問事情經過,公子朔推托不知,宣公大怒,命公子朔緝拿刺客。公子朔口中應承,遲遲不辦,揖拿刺客一事不了了之。
公子伋和公子壽死後,衛宣公也一病不起。他一閉上眼睛,便見夷薑、公子伋和公子壽三人齊聚身前,啼哭不已。半個月後,衛宣公也一命嗚呼,魂歸黃泉。
衛宣公死後,公子朔發喪襲位,是為惠公。他登基後,將公子職和公子曳二人罷官不用,二人怨恨至極,每每思慮為公子伋和公子壽報仇,隻是沒有下手的機會。4年以後,衛國公室內部再次發生衝突,公子職和公子曳趁衛惠公不在國內之機,發動政變。擁立公子伋之弟黔牟為君,並將齊薑遷離別宮,重為公子伋和公子壽發喪,改葬其柩。
衛惠公歸國途中聞聽國內生變,轉道逃往齊國避難。7年之後,齊襄公聯合宋、魯、陳、蔡4國共同伐衛。衛國軍兵在公子職和公子溲的指揮下雖然盡力抵抗,但終因勢單力薄,兵敗城破。公子職和公子曳被俘後身首異處,公子黔牟因是周王之婿,被放歸於周。衛惠公乃重登侯位,將其府庫所藏金銀珠寶盡數搬出,厚賂齊襄公,並散於宋、魯、陳、蔡四國諸侯與將士,做為自己的答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