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龍
1992年,隨著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的發表和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要求社會各個領域作出全麵、迅速的改革。教育領域也必須突破與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相適應的框架,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配套的新體製,這就要求教育體製必須進行根本性的改革。為此,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描繪了20世紀90年代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藍圖,成為指導90年代乃至21世紀初我國教育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標誌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製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綱要》分析了我國教育麵臨的複雜形勢,認為當前風雲變幻的世界政治使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這種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而這兩種競爭又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教育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麵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在此基礎上,《綱要》提出教育新體製要做到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有利於調動各級政府、全社會和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提高教育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效益;有利於促進教育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其核心就是增強教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的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活力,為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係奠定基礎。
根據以上原則,《綱要》提出我國教育發展的總目標是:到20世紀末,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顯提高;城鄉勞動者的職前、職後教育有較大發展;各類專門人才的擁有量基本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麵向21世紀的社會主義教育體係的基本框架,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係,實現教育的現代化。
同時,《綱要》也確立了90年代教育發展的具體目標,即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發展要走內涵發展為主的路子。隨著經濟體製、政治體製和科技體製改革的深化,在90年代,教育體製的改革要采取綜合配套、分步推進的方針,即改革政策包攬辦學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製;深化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體製改革,繼續完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製;進行高等教育體製改革,解決政府與高等學校、中央與地方、國家教委與中央各業務部門之間的關係,逐步建立政府宏觀管理,學校麵向社會自主辦學的體製。此外,《綱要》還就教育經費、師資隊伍建設等重大問題,擬定了若幹重要政策。
《綱要》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結合時代的迫切要求,把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培養初、中級人才擺到了突出位置,反映了教育內部結構優化、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新趨向。教育發展格局的調整,充分考慮了我國地域廣闊而帶來的各地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現實,為提高教育質量、注重辦學效益提供了相當程度的靈活性,因而也更有實效性。
為了全麵落實和實施《綱要》,1994年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後國務院轉發了《關於〈中國教育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共28條,從教育發展、教育改革、保障條件、加強領導四個部分對《綱要》目標進一步進行了細化、量化,使政策措施更具操作性,對我國教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