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黨中央、國務院對北京建設方針的兩次指示(1 / 2)

胡德平北京是中國人民向往的地方,也是世界人民深感興趣的地方,北京長遠的建設方針是什麼,它的定位、規劃、功能、風格是什麼?能否在建設、發展北京現代化的高度文明之時,又能讓人們領略到一幕幕的曆史遺韻,讓人們生活在環境優美、生活輕鬆、工作便利的環境之中呢?這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央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北京建設發展的重大問題。

抗日戰爭結束以後,1945年12月22日,耀邦同誌來到察哈爾省會張家口。城市的規模、設施令他吃驚。他回憶那時的心情是: 對一個從延安來的人講,一切都讓我驚訝。心想中國還有這樣一個大得出奇的城市真難想象。(1980年4月26日胡德平《個人日記》)父親是湖南人,很愛家鄉的花鼓戲。但在延安,他迷上了京劇。他簡陋的臥室中有一台留聲機,珍存了一些京戲名角的唱片,跟著唱片《打漁殺家》、《空城計》中的蕭恩、諸葛亮學唱幾段,就是他很好的娛樂休閑。他經常向朋友們訴說心中的向往:“什麼時候能到北平,聽聽梅蘭芳梅老板的《霸王別姬》呀!”

曆史的機緣讓他1946年4月1日來到北平,但不是欣賞京戲來的,而是到八路軍辦事處的翠明莊,進了北平的軍調部工作。他回憶這段曆史: 四月一日,我從承德來到北京的軍調部,在那裏工作了一個半月零三天,五月十八日因病回到張家口的附屬醫院南樓養病。(同上)在隨後展開的整個解放戰爭時期,耀邦同誌曾擔任過政委的華北野戰軍三縱、四縱都在華北地區作戰。隨著戰爭的進展,在戰爭後期,部隊逼近北平城,曾在昌平的十三陵、延慶的康莊、京西的石景山、房山的琉璃河、平穀的靠山集一帶作戰。北京密雲水庫有一處叫石匣的淹沒區,華北野戰軍三縱在此殲滅過蔣軍數千人。他離開三縱到太原前線擔任第一兵團政治部主任後,在平津戰役中,三縱在友軍的配合下,全殲傅作義王牌部隊三十五軍。新中國成立後,耀邦同誌從1952年7月離開他擔任書記的川北行署到京,除去兩三年時間在湖南、陝西工作,“文革”中在河南信陽黃湖農場團中央幹校勞動外,一直住在北京。

耀邦同誌擔任黨中央秘書長時曾參加過一個有關北京今後規劃、發展的重要會議。他在會上有一發言,發言有幾個特點,現據他1978年的手稿簡單做一介紹。

第一點,首都建設方針怎樣具體化?耀邦同誌認為: 全國有二十九個省市。首都隻有一個。因此要有一個同二十八個省市有很大差別的方針。耀邦同誌說的具體化,我認為就是在城市的普遍性中找到了北京城的特殊性。北京為何特殊?它和二十八個省市自治區的省會城市不同之處何在?就是因為它是首都。耀邦同誌認為,首都的性質決定了它是“黨中央和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它是政治、經濟中心、中樞”,但“不一定是經濟中心”。他認為北京還應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國交往的“櫥窗”,它的國際地位是客觀存在的。

第二點,應該把首都建設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他認為: 1. 全國、全世界社會治安最好,社會風氣(道德風尚)最好的城市。

2. 全國環境最清潔、最衛生、最優美的城市,全世界上等的城市。對全世界具有吸引力。

3. 全國文化、科學、技術最發達、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全世界有數的城市之一。

4. 經濟繁榮,生活方便和安定。經濟建設要服從前麵三條。耀邦同誌向來重視經濟生產,他一貫主張共產黨執政以後,中心任務就是進行經濟建設,但他在首都的建設上卻沒有沿襲這一理念。他認為“經濟建設要服從前麵三條”,對發展經濟若“有雄心壯誌好”,但“要采取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