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首都北京發展經濟,應有首都的明顯特點。當時書記處就不讚成用那麼大的資金、精力發展原材料工業、重工業和重化工工業。這些工業項目,應放到礦產基地、原料基地或自然、交通條件更優越的地方去發展。應該發展的一個關鍵產業就是“高精尖輕型工業和電子業”。北京作為全國科學、文化、技術最發達,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完全可以也應該擔負起這一光榮艱巨的曆史責任。不要忘記北京還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書記處四項指示公布以後,風生水起。首都的科研人員率先做出了積極的反應。最早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
陳春先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學習美國舊金山的矽穀和波士頓的128號公路,搞個“中關村科技特區”,作為新技術擴散的開發試驗區。作為第一線的科研人員,他們最清楚: 科學院內現代化設備齊全,但使用率很低;新技術成果累累,卻很少有人想到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即使有了新產品也少有人推銷利用,整個中國的生產力還處於那種人扛馬拉,出大力流大汗人海戰術的水平。
陳春先和同事紀世瀛、崔文棟於1980年10月23日成立了中關村第一家,也是國內首家民辦科技機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機構就設在中科院物理所一間庫房裏。服務部部分領導每月領取津貼七元。體製是區別於中科院的民營體製,機製是四自原則——“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由此翻開了北京乃至全國民辦高新技術產業創業史的第一頁。
在他們遇到外來壓力和困難的時候,中央書記處的多位領導先後做出批示,支持這些開風氣之先的科技人員。1983年1月7日,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同誌在反映陳春先問題的材料上批示: 陳春先同誌的做法是完全對頭的,應予鼓勵。第二天,胡啟立同誌批示: 陳春先同誌帶頭開創新局麵,可能走出一條新路子,一方麵較快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另一方麵多了一條渠道,使科技人員為四化做貢獻。一些確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可以先富起來,打破鐵飯碗、大鍋飯。當然還要研究必要的管理辦法及製定政策。此事可委托科協大力支持。如何定,請耀邦酌示。當天,耀邦同誌批示: 可請科技領導小組研究出方針政策來。科研人員的創業活動和黨中央的支持轟動了整個中關村,科研工作人員沸騰了。離開原體製、活躍在中關村科技市場的人越來越多了。
1982年12月,中科院計算所王洪德帶著七名工程師辦起了中關村第一家名正言順的科技企業“北京市京海計算機技術開發公司”。離開國家最高的科研院所,隻身下海,自謀生路,需要多麼大的決心和自信呀!他對中科院是有感情的,但二十六年的科研生活又有很多委屈和痛苦。他自辦企業的時間又是一個二十六年。在雨後彩虹的桑榆之年,他比較了兩個二十六年的經曆,他熱愛自己的科技企業,同時對中科院仍然保留著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懷。
緊接著1983年5月4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市海澱區新技術聯合開發中心,舉行了隆重的成立儀式。創辦人是陳慶振。雖說陳慶振社會經驗不足,但成果轉化、技術開發的確很內行,把信用、質量放在第一位。兼並國企他是全國第一例。農民家庭出身的陳慶振有了些資金積累,便馬上想為八億農民辦勞動致富的好事。誰知好心善事卻碰到一個商業部統購統銷的老體製,結果公司大大賠錢,遺留的官司至今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