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支持北京發展高新技術產業(2 / 2)

1984年11月,聯想公司的前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正式成立。該公司的誕生成長完全是一家國有民營技術開發公司的曆史。它的PC機電腦產品已具有國際競爭力。

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騰飛說明了科技企業的兩類人才最寶貴。一是能夠不斷有技術創新的科技人才。他們的科技專利,是公司最寶貴的競爭力,是潛在市場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但把潛在市場實現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市場的現實性,則要求企業家的創新。二就是真正的企業家人才,企業家領導的公司必須把一切科研成果都變為工廠流水線上的商品,這是第一條。第二條,商品大批量生產以後,仍要不斷改變生產工藝流程。第三條,企業家還要熟知市場的引領技術、市場開發技術,市場貯備技術中的所有訣竅。第四條,設計贏利的商業模式。第五條實現市場要素的優化組合。

當年中央書記處關於發展高精尖輕型科技產業的指示,對全國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尤其適合北京海澱這一高校、科研院所的密集區,特別是中關村一帶。繼民辦科技企業、國有民營科技企業之後,高等學校、國家研究院所緊隨其後也辦起了自己的科技企業。

如1986年北京大學開辦的方正集團。學校持股70%,管理層持股30%。它的核心技術對我國IT產業的發展和大規模的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該公司推出的激光照排技術,改寫了世界近千年的活字排版印刷技術。功績可謂大哉!

又如,1988年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成立,它是清華“紫光”的前身。它生產的“紫光掃描儀”、“雙核筆記本電腦”等產品,都引領相關產業一時之先。它和方正公司都是我國最具創新力和影響力的高科技企業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高新科技企業發展得就更加迅猛了。

20世紀80年代北京的民營科技企業,與海澱區政府、四季青鄉的鄉鎮企業不發生關係的幾乎沒有。除政策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勵之外,或借給民營科技企業起步資金,或無償撥給一兩間辦公用房,或有關幹部到公司掛職。當時在海澱區任職的黨政領導,如賈春旺、張福森等同誌,不遺餘力地支持了這一新生事物。曾經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四通公司,就是海澱區委和四季青鄉支持科技人員辦起來的,而且鄉政府還借給公司兩萬元資金。四通打字機一炮打響,把科技成果成功地轉變成市場的緊俏商品。

目前深圳、上海等地的高新技術企業又在一個新的起點發展起來了,大大超越了北京。北京應該歡迎各地的趕超,但被人超過,總和科技、教育、文化一流水平的首都的優勢地位不相適應。

(原載於《南方周末》2010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