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1980年,中共中央書記處對北京環境的要求是: 要把首都變成全國環境最清潔、最衛生、最優美的一流城市。1980年5月9日至1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召開了第四次會議,傳達學習和討論中央書記處對首都建設的四條建議,有的同誌發言: 周總理生前早就說過,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要有美好的環境,不宜大規模發展重工業。過去因為我們沒有認真領會和執行周總理的指示,盲目地大辦重工業,受到了曆史的懲罰,給環境汙染、交通、人口、住宅等方麵帶來一係列問題。(《人民日報》1980年5月21日)到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批複,對北京的環境保護又提出更高要求和新的任務: 要認真搞好環境保護,抓緊治理工業“三廢”和生活廢棄物的汙染,首先是解決好大氣、水體的汙染和噪聲擾民問題。要求清潔、衛生、優美環境之心,人人有之。張張中國的山水畫,無不盡丹青筆墨之能事,繪出中國田園風光和世人和諧共存之美。但中國在工業化的進程中,產生了對大氣、水質、土壤的種種汙染,甚至噪聲也能擾民,也是汙染!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這一問題,並下決心要進行治理,並希望首都帶頭,應該說是極有遠見的。那種認為我國在三中全會以後,發展經濟之始就沒有環境保護意識,就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的經濟進步,並不完全符合事實。但為何三十年下來,汙染卻日益嚴重了呢?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很多,我看還是一個根本的矛盾並未完全解決好,即如何在工業化的同時,治理好工業“三廢”和多種汙染的問題。當時,發展經濟、興辦企業的口號非常響亮,任務很重,加之全國上下對保護環境的認識還非常之淡薄,不像現在這麼深刻。所以很多地方在把握發展和環境問題上,發生了偏差。重要的是要隨時發現問題,隨時解決問題,盡早解決好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
中央在對北京市文件的批複中也說到: 對於汙染嚴重、短期又難於治理的工廠企業,要堅決實行關停並轉或遷移。但落實這一指示很難,因為工廠企業的狀況牽扯到人們就業、國家財稅、北京建設等方方麵麵的問題。如果當時能夠一鼓作氣,中央加大對北京市各種配套措施的支持,北京市也大力鼓勵環保產業發展,那麼群眾就會滿意得多,北京舉辦奧運會就不會那麼費力、緊張,迫令北京及周圍省市的工廠企業停工停產達數月之久。難能可貴的是,中央的意見中還提到生態建設問題:
要繼續提高綠化和環境衛生水平,開發整治城市水係,加強風景遊覽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從而把北京建設成為清潔、優美、生態健全的文明城市。
當時當然不會像今天這樣有低碳經濟、碳彙交易、有機農業、溫室氣體等概念。但那時的中央領導,包括耀邦同誌都知道綠化的重要,知道種樹種草和整治國土的迫切性,也知道生態和氣候的密切關係,並大力提倡。本文僅就耀邦同誌和北京市領導王憲、張進霖、黃超、陳副市長等人關於環保問題的對話作一簡介,時為1980年4月末,對話在北京去河北懷來的列車上進行,以下文字以錄音為準。
北京市領導對首都汙染,做了全麵介紹: 首先是空氣汙染,北京燒煤用量極大,一年要燒2 000萬噸標準煤,占燃料的75%。因此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十分嚴重。首都的用煤大戶,分別是首鋼、電廠、煉焦、化工、民用。到了冬天,城裏大小煙囪冒煙,空氣汙染程度超過國家標準4—10倍。
其次是水的問題,水既有汙染問題,更有水資源匱乏問題。火電汙染大,如要發展水電當然好,但用盡所有的水資源,也隻能安裝35萬千瓦的水電機組。數據顯示,當時北京的地下水已下降1.5米,且有汙染。除北京之外,天津也缺水,整個華北都缺水。
最後就是噪聲汙染,垃圾“三廢”,農藥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