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八王之亂”的影響(1 / 3)

西晉門閥勢力的惡性膨脹最終導致了“八王之亂”,極力展現了封建統治階層爭權奪利、腐朽墮落的本質特征。“八王之亂”帶給人民的災難是無窮無盡的。阻礙了生產,使幾十萬人民在戰爭中死亡,許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毀。在洛陽城中男子隻要滿了13歲就必須去服役,並且米價上漲到一石萬錢,因此很多人餓死。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當中,許多人都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鄉過著流亡生活。特別是諸王使少數民族的貴族也參加了這場混戰,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如成都王司馬穎讓匈奴劉淵作為自己的外援,攻進鄴城;東瀛公司馬騰也與烏桓羯人聯合攻打司馬穎,使其乘機入塞;幽州刺史王浚引遼西鮮卑攻入鄴城,而鮮卑人大肆搶掠婦女,使被易水淹死的就有8000人。黃河南北從此在匈奴和鮮卑貴族統治之下,激化了民族矛盾。所以,“八王之亂”後很快就爆發了各族人民大起義,西晉王朝也迅速走向了滅亡。

“王與馬,共天下”這裏的“王”指的是王導。王導是四世紀中國曆史的開創人物,不僅與司馬睿在公元318年建立了東晉王朝,而且使一種新的製度在中國存在了數百年。

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晉湣帝被前趙所俘。317年,琅邪王、楊州都督司馬睿在南京稱晉王。318年湣帝被殺,司馬睿稱帝,建立東晉王朝。司馬睿能成為皇帝,與北方大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分不開。

在此期間,王導位高權重,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王敦則總掌兵權,專任征伐,後來又坐鎮荊州,控製建康。王導、王敦倆兄弟一文一武,分管內外,司馬睿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在登基大典時,皇帝司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導同升禦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賀,表示願與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王導吃了一驚,連忙推辭說:“太陽豈能與萬物同輝,君臣名分是有區別的。”晉元帝才沒有勉強他。司馬睿對王導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為“仲父”。

王導拒絕與司馬睿同升禦床

王導的地位曆元、明、成三朝一直十分崇高。成帝司馬衍給王導的手詔總是用“惶恐言”“頓首言”“敬白”之類的語言,他還親自駕臨王導的府邸,禮敬王導的妻子。每次王導上朝,晉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與馬,共天下”的典故有著實際的曆史含意。

一、王導的身世:王導(276-339年),字茂弘,小名阿龍,出身於琅邪臨沂的名門望族。西漢時期,遠祖王吉好學明經,在宣帝時,征為博士、諫議大夫,出任益州刺史。從此,王家逐漸發跡,子孫代代為官。傳至第八代,王家又出了個遠近知名的孝子,名王祥。東漢末年,中原戰亂,王祥扶老攜幼,舉家南遷廬江,隱居20多年,直到後母去世後才出來做官,其時已年近60。因為他出身高門,又以孝道揚名,故官運亨通,從揚州別駕很快升為大司農,晉武帝時官拜太保,榮登三公高位,進爵睢陵公。其弟王覽也先後作過清河太守、太中大夫、宗正卿、光祿大夫等高官,賜爵即丘子。西晉末,王祥族孫王衍又累官至司徒、司空、太尉,是朝中數一數二的頭麵人物。西晉一朝,王氏家族冠冕盛門,聲勢顯赫。

王導

王導是王覽之孫,王裁之子,是王氏大族中的第十代。王導從小有遠見,才智出眾,度量宏大。14歲時,陳留高士張公見他相貌不凡,驚奇地對他的堂兄王敦說:“此兒容貌誌氣,真是將相之才!”初襲祖父爵位即丘子,司空劉寔推薦他為東閣祭酒,朝廷讓他作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他都委婉謝絕了。後來,作了東海王司馬越的軍事參謀。

二、輔佐東晉元、明、成三帝治理國家:王導自幼就跟隨父兄於司馬氏皇室之間周旋,尤其是與琅玡王司馬睿的關係最為密切。晉惠帝時,皇室內部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混戰,史稱“八王之亂”,王導知道天下將亂,於是,一心推奉司馬睿,暗懷中興晉室之誌,司馬睿對王導也特別器重,兩人如同摯友。此時,洛陽戰火紛飛,一片混亂,王導曾多次勸司馬睿離開洛陽,回到自己的封國去。司馬睿也有此意,後來,湣帝司馬鄴命司馬睿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出鎮下邳。司馬睿求之不得,立即請王導擔任司馬,委以軍事。王導盡心竭力,軍謀密策,知無不言。建興初年,司馬鄴又任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假節,鎮建業。司馬睿以安東司馬王導為謀主,推心置腹,委以重任,凡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見。

(一)聯合南北士族

司馬睿移鎮建康後,三吳大族的豪強們都不肯依附,一個多月之後,士大夫們依然一個都沒來,這讓王導十分憂慮。此時,王敦正來到建康,王導乘機與他商量說:“琅玡王雖有很高的仁德,但是知名度不高。兄的威風遠揚,應該予以匡助!”三月三日這一天,王導利用司馬睿去水邊觀禊的機會,特別準備了一副肩輿,讓司馬睿高高地坐在上麵,派人抬著,兩旁排列儀仗,自己與王敦等名流騎著駿馬緊緊跟隨,前呼後擁,好不威風。三吳大族的豪強們目睹此狀,又驚又懼,代表人物紀瞻、顧榮等人一齊拜倒道旁。於是,王導向司馬睿獻計:“顧榮、賀循在本地最有名望,應該引薦他們出來作官,以結納人心。這倆人來了,其他人就沒有不來的了。”之後,司馬睿立即派王導親自拜訪顧榮、賀循,二人都應命而至。於是,以賀循為吳國內史,以顧榮為軍司馬、加散騎常侍,凡軍府中的大事,都與他們商量。果不出王導所料,顧榮、賀循出任後,三吳的大族豪強紛紛來投靠司馬睿。王導還帶頭與江東士族聯姻,學習吳語。在王導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江東士族的思想感情也逐漸轉變了過來,成為支持司馬氏政權的一支重要力量。

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漢國大將劉曜、王彌攻陷洛陽,俘獲晉懷帝,殺王公以下士民3萬多人,北方陷入一片空前的戰亂之中。為了躲避戰亂,中原士民渡江南下的占十分之六七,王導建議司馬睿從中收羅有道德才能的人,與他們共圖大事。司馬睿采取了王導的建議,一次就辟舉掾屬100多人,時人稱之“百六掾”。刁協、王承、卞壺、諸葛恢、陳、庾亮等人都是這次被辟舉的,後來這些人在東晉政治舞台上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北方陷入空前的戰亂之中

相對來說,當時南方戰亂尚少,社會相對安定。荊揚二州,雖然戶口殷實,但形勢卻異常複雜,政局不穩,流民問題嚴重。王導為政清靜,經常規勸司馬睿要“克己勵節,匡主寧邦”。司馬睿初鎮建康時,因貪灑而耽誤事情,王導勸他不要喝了,司馬睿請求再喝一次,喝完後,把酒杯翻過來往桌上一扣,從此戒了酒,以示勵精圖治。接下來,王導又提出四條重要建議:“接納士人要謙虛,日常開銷需節儉,為政要力求清靜,南北之人應安撫。”司馬睿則把這四條建議作為施政方針,從而逐漸贏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擁戴。王導的威望越來越高,朝野上下沒人不傾心敬重他,並且,都尊稱他為“仲父”。

司馬睿有王導作輔,可謂是如魚得水。一次,他從容地對王導說:“你真是我的蕭何啊!”王導回答說:“過去秦皇無道,老百姓厭惡亂政,以致農民暴動,諸侯並起。漢代與民休息,倡導‘無為’政治,故能由亂到治。自曹魏以來,直至太康之際,公卿世族,比豪鬥富,政治敗壞,不遵法度;上自王公,下至士人,無不貪於安樂,遂使奸邪之人有隙可乘。大王將要建立不世功勳,如同齊桓公那樣,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必有管仲、樂毅之類的賢相、猛將存在,豈是小小的王國臣僚所能事前揣測議論的。願大王深謀遠慮,廣擇賢能。顧榮、賀循、紀瞻等都是江南的傑出人物,願以優厚禮遇相待,江東就安定了。”

司馬睿稱晉王時,以王導為丞相軍諮祭酒。之後,又拜右將軍、揚州刺史,監江南諸軍;隨後遷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事、領中書監、錄尚書事。王導認為大將軍王敦已經統領六州軍事,所以辭去了中外都督。其時,司馬睿忙於削平江南割據勢力、鎮壓流民起義,長期征戰不息,沒有建立學校,於是,王導上表稱:

“夫風化之本在於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庠序設,五教明,德禮洽通,彝倫攸敘,而有恥且格,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順,而君臣之義固矣。

自頃皇綱失統,頌聲不興,於今將二紀矣。……先進忘揖讓之容,後生唯金鼓是聞,幹戈日尋,俎豆不設,先王之道彌遠,華偽之俗遂滋,非所以端本靖末之謂也。殿下以命世之資,屬陽九之運,禮樂征伐,翼成中興。誠能經綸稽古,建明學業,以訓後生,漸之教義,使文武之道墜而複興,俎豆之儀幽而更彰。……今若事遵前典,興複道教,擇朝之子弟並入於學,選明博修禮之士而為之師,化成俗定,莫尚於斯。”

之後,司馬睿采納了王導的這一建議。

(二)平定王敦之亂

東晉元帝司馬睿,出鎮江左以來,王敦、王導兄弟一內一外,分掌文武大權,同心協力地擁護司馬睿,出力很多;元帝也推誠相見,委以重任,讓王敦總征討,掌管全國軍事;讓王導總機要,總管朝政;王氏子弟布滿朝廷,顯要無比。當時有人用“王與馬,共天下”來形容這種局麵。

王敦以為自己名聲大,在江左又立有大功,現在,統兵在外,“手控強兵,群從貴顯,威權莫二,遂欲專製朝廷,有問鼎之心。”從心裏不把司馬氏皇帝放在眼裏。元帝司馬睿又怕又恨,與王氏的關係逐漸緊張起來。為了對付王氏,以防不測,於是就引劉隗、刁協等人為腹心,削奪了王氏的部分權力,並且,對王導也漸漸疏遠。於是,中書郎孔愉替王導說情,稱讚王導忠誠賢明,有輔佐的功勳,應當委以重任,可元帝聽不進去,卻把孔愉貶為司徒左長史。而王導本人尚能正確對待,守分自安,並不計較什麼,有識之士都讚揚王導有肚量,能屈能伸。而王敦卻憤憤不平,由猜疑發展到仇怨,與皇室矛盾進一步激化。

王敦上疏朝廷,不但替王導鳴冤叫屈,而且言辭之間充滿了怨恨。奏章被王導看到,封好退了回去。王敦再次上書,這次落到了元帝手中,元帝連夜把皇叔譙王司馬丞召來,出示奏章,說:“近年來,王敦的位望也該滿足了,仍貪得無厭,言語如此傲慢,該怎麼辦?”司馬丞回答得很幹脆:“陛下不早點殺掉他,大禍將要臨頭。”劉隗也來獻計,勸元帝派出腹心爪牙出任方麵重鎮,用以遏製王敦。晉元帝立即行動,封司馬丞為湘江刺史,鎮長沙;封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司兗豫並冀雍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鎮合肥;封劉隗為鎮北將軍、都督青、幽平四州諸軍事、青州刺史,鎮淮陰。這樣,三路兵馬對居兵武昌的王敦形成箝製之勢。此間,王敦也加緊擴充實力,調兵遣將。雙方局勢特別緊張,內戰迫在眉睫。

王敦的所作所為,使元帝加深了對王導的疑忌。禦史中丞周嵩勸諫說:“王導一向盡忠竭力,輔佐陛下,以成大業,不要聽信個別人的話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所迷惑。疏遠有舊德的人,使賢佞同列,既有損於陛下以往對王導的大恩,弄得不好還會給將來招來禍患。”元帝終於醒悟過來,逐漸消除了對王導的疑忌。

永昌元年(322年)一月,王敦以誅劉隗為名起兵武昌。元帝急調戴淵、劉隗回師保衛建康。劉隗、刁協趁機勸元帝殺盡王氏,元帝不同意。司空王導得知王敦起兵,慌忙率領堂弟中領軍王邃、左衛將軍王、侍中王侃、王彬及宗族子侄20多人,每天清晨入朝待罪。因周嵩的申救,元帝派人送還王導朝服,並召見了他。王導慨歎地說:“逆臣賊子,哪朝沒有。想不到今日出在我們王家!”元帝拉著王導的手,說:“茂弘,我正要讓你代為執掌政令,你這是什麼話!”當即命王導為前鋒大都督。並傳下詔令:“王導以大義滅親,可把我作安東將軍時的節拿來給他。”元帝親手把節交給王導,這意味著對他的信賴,但王導沒能阻止王敦沿江直下。王敦攻破建康城,殺死刁協、戴淵及尚書左仆射周嵩。劉隗逃奔後趙。其實,王敦早有政治野心,當長安失陷,南北士族紛紛向司馬睿勸進之際,就想獨攬朝政,但又擔心司馬睿年長而不好擺布,曾想另立一個皇帝,王導沒有聽從。王敦既已得誌,擁兵在朝,生殺在手,“四方貢獻多入己府,將相嶽牧悉出其門”。元帝又急又氣,不久憂憤而死。

元帝死後,明帝即位,王導受遺詔輔政。王敦為了實現其篡權野心,把軍鎮移到離建康不遠的姑孰,屯兵於太湖,自領揚州牧,日夜與王含、錢鳳策劃、密謀再次起兵。王導得到消息後,立即報告明帝預作準備。正在這時,王敦突然患了重病,王導聞訊,遂率領兄弟子侄為王敦發喪。眾人以為王敦已死,個個精神振奮,鬥誌倍增。王敦病勢越來越重,但仍不死心,遂於太寧二年(324年)六月,以兄王含為元帥,命錢鳳等人率水陸5萬直撲京師,再次舉兵作亂。叛軍進抵江寧南岸時,王導致書王含,信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