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風起處(2)(3 / 3)

社會的渣滓也加入了洪流。

殺人凶手、土匪、強奸犯、海盜,也都宣誓參加聖戰。他們說自己一身罪孽,現在要用異教徒的血來洗刷。這些垃圾在東方能幹出什麼驕人業績來,那是不難猜到的。但要說到這些人的內心,多半也實實在在燃燒著信仰之火。

那是曆史上難得一見的景象:沒有任何武力強迫,成千上萬的人自動湧出家門,去參加萬裏遠征。父母給孩子送行,妻子給丈夫送行,他們驕傲地哭泣著。三年後,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丈夫就會回來,帶著無上的榮耀。有的人實在難以拋開家庭,就幹脆趕上一輛牛車,帶上全家,向東開去。

老人拄著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在隊伍裏。孩子坐在東去??車裏,高喊著:“神的旨意!”女人抱著嬰兒,跌跌撞撞地走向東方。

很少有人能說清耶路撒冷到底在哪裏。有人說它在八萬公裏之外,也有人說它就在不遠處。每路過一個城堡,孩子們就發問:“這就是耶路撒冷嗎?我們到了耶路撒冷了嗎?”

他們不知道,他們永遠也到不了耶路撒冷。

我們現代人已很難理解這種狂熱。曆史學家對人們的參加動機作過很多研究。他們不相信僅僅出於信仰,人們會如此瘋狂地投入東征。那他們到底為了什麼呢?最主流的解釋是貪婪。對錢財的貪婪,對土地的貪婪。以前有一個傳統說法,認為由於存在長子繼承製,歐洲有大量無地的騎士。他們很願意參加十字軍,好搶占東方的土地。因此,十字軍才得以組建。更細致的研究推翻了這個說法。參加十字軍的騎士,許多都擁有大量土地。他們變賣了它們來參戰!許多家族整個都參加東征。這個用傳統說法是無法解釋的。人們參加十字軍的動機是複雜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信仰。中世紀的歐洲是個糾纏在信仰裏的世界。宗教對他們來說,可以構成確確實實的動機,雖然我們對此也許很難理解。

那是一個洶湧澎湃的時代:歐洲從漫漫長夜中醒來,它精力過剩,而周圍的環境卻壓抑局促。它的力量忽然用這種形式宣泄了出來。

烏爾班處於狂喜中:結果圓滿得讓人難以置信!

克勒芒會議結束後,他所過之處,受到人們狂熱的膜拜。他還收到了一封來自巴黎的信。法國國王在克勒芒會議的第一天就被革出教門,如今他在信裏全盤承認自己通奸、悖逆的罪行。法國國王像隻小狗一樣認輸了,他卑躬屈膝懇求教皇收回成命。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國王派了自己的親弟弟參加十字軍。

但是,結果也許有些太圓滿了……人們對東征的反應也許太過熱烈了。慢慢地,教皇也感到了一絲憂慮。

這個運動開始有失控的跡象。烏爾班想要的是一支作戰部隊,而不是一次大遷徙。許多騎士變賣財產參加聖戰,這當然很好。但是,成群的農夫、乞丐也佩戴上紅色標誌,成了十字軍。甚至很多女人和老頭也加入了隊伍。難道他們也能和土耳其大軍作戰?

教皇開始發布命令,想緩和一下這種狂熱。他宣布:沒有上級的許可,任何教士不得自發參加東征;沒有妻子的同意,丈夫也不得參加東征。太晚了,這些指令毫無效力。烏爾班也許創造了十字軍,但他根本無法控製十字軍。

也沒有人能控製它。

十字軍運動已經成了一隻龐大的盲獸,在歐洲橫衝直撞。

某些界線隻能跨越一次

烏爾班曾經規定:所有的十字軍應該同時出發,日期定在1096年的8月15日。這時莊稼剛剛收獲,正是上路的好時機。十字軍也將在君士坦丁堡統一集結,然後再攻入亞洲。這個規定說明:烏爾班當初設想的是支真正的軍隊。它規模適當,有統一的組織。可現在東征已經演變成一場浩大的社會運動。

這個命令也就全盤落空。

破壞這個命令的就是教皇大加讚許的一個人--隱士彼得,但他也是身不由己。

人們成群結隊地向他湧來。所有人都希望馬上出發,沒有人考慮如何作戰:上帝自然會幫助他們!敵人會在他們麵前崩塌,消融!

隱士彼得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他卻被自己的成功壓倒了。追隨他的人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急不可耐。更多的人還在滾雪球似的湧來。

他不得不作出一個決定:提前出發。

於是,十字軍東征的序幕拉開了。這個序幕有一個名字,叫人民十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