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雷霆第一擊(2)(2 / 3)

十字軍中還有兩千名拜占庭戰士,一個叫塔蒂西烏的人是他們的首領。這個人也是皇帝的個人代表,他身上有一半阿拉伯血統,作戰勇猛,經驗豐富。塔蒂西烏的外貌也很突出,所有人見了都會過目不忘--因為他沒有鼻子。他的鼻子在一次戰鬥中被人砍掉了,此後一直戴了個鐵鼻子。此外,他的身上還少了另一個東西--比鼻子更重要的東西。

他是個太監。

拜占庭皇帝是基督徒,並沒有妻妾成群的後宮。但是他依舊沿襲東方傳統,蓄養了大批太監,塔蒂西烏就是其中的受寵者。

一道通暢的供應線從君士坦丁堡一直延伸到尼西亞城下。拜占庭帝國全力以赴支持十字軍,糧食、草料、器械,源源不斷地被運往前線。十字軍再也不用擔心供應,他們開始放手攻城。

尼西亞除了湖濱一麵外,其餘三麵各有一道大門。戈弗雷圍攻東門,波希蒙德圍攻北門,南門留給了雷蒙伯爵。此刻,雷豪正帶著大軍從君士坦丁堡趕來。

十字軍莽撞地發起了一次進攻。拜占庭公主曾說“這些騎士發起衝鋒時,可以衝垮城牆”。尼西亞的城牆駁斥了公主的一派胡言。騎士衝鋒在野戰中威力巨大,但對攻城戰卻沒有用處,十字軍發動的第一次進攻被擊退了。土耳其守軍從塔樓上射出陣陣箭雨,還有大量的石塊、滾油。轉瞬之間,城牆下、壕溝內橫屍累累。進攻被挫敗了,十字軍退回營地。

但接著發生了一件讓所有十字軍吃驚的事。尼西亞守軍從城裏伸下撓鉤,把牆下的死屍鉤上城牆。不久,這些屍體就被剝光,用鉤子掛在城牆外。

還有一些屍體被切斷四肢,用投射器擲向十字軍營地。有些還沒斷氣的傷兵,很可能也遭到同樣的下場。

這些沒有手、沒有腳的肉團在地上翻滾慘叫。十字軍目瞪口呆地看著麵前一塊塊血肉模糊、沒有手、沒有腳的肉團,他們早就知道這是生死相搏的戰鬥,但這種殘酷還是讓所有人震驚。

慘叫聲慢慢消失了,十字軍也停止了進攻。他們意識到不可能靠一次突襲攻破尼西亞,他們決定耐心等待雷蒙完成合圍,然後再慢慢地絞殺這個城池。

從西方來了一群野狼

向尼西亞趕來的,不僅有雷蒙,還有另一個人--羅姆蘇丹阿斯蘭。

尼西亞守軍向他發出了求救,阿斯蘭忽然明白了整個局勢,他是個非常聰明敏銳的人。阿斯蘭有一個傳奇人生。十一年前,他從伊斯法罕的監獄裏逃出,快馬奔回小亞細亞。這個囚徒以閃電般的速度重建羅姆蘇丹國,定都尼西亞。這樣的一個人絕不會愚蠢,開始他犯了一個錯誤,但他馬上清醒過來:這次從西方來的不是畜群,而是野狼。

他征集了手下的所有精銳騎兵,快速馳援尼西亞。這支軍隊號稱五萬鐵騎,實際上可能在一萬到兩萬之間。這個數目不是很大,但他們全部是最精銳的土耳其騎兵。上萬鐵騎鋪天蓋地衝來時,幾乎是一種毀滅性的力量。

在希臘和波斯的戰爭中(見《愷撒的歸愷撒,上帝的歸上帝》第一章《希臘的春天》),騎兵與步兵相比並沒有明顯的優勢。步兵士兵擺出密集的青銅方陣,可以輕易地擋住騎兵的進攻。波斯騎兵主要是騎射手,適宜於遠程攻擊,但無法真正衝擊方陣。如果地形開闊,波斯騎兵可以靠機動性毀滅敵人。但如果輔助部隊能牽製住敵人,青銅方陣一旦發起衝鋒,就可以徹底摧毀一支騎兵部隊。可以說,古典戰爭是步兵的天下。征服地中海的是羅馬的步兵,而不是東方的騎士。

但是到了中世紀,一切都不一樣了。

一個小小的發明改變了一切。這個發明就是馬鐙。馬鐙發明前,騎兵沒法穩穩地坐在馬上。如果和敵人發生衝撞,很容易掉下來。騎兵不敢正麵衝擊步兵方陣--那不是戰鬥,而是自殺。所以騎兵對付步兵隻能靠投射武器。

馬鐙改變了一切。這個發明並不複雜,但很奇怪,直到很晚的時候,它才被發明出來。而它一旦普及,騎兵的黃金時代就到來了。騎兵從此可以端坐馬上,像閃電一樣衝擊敵人,巨大的衝力足以撕裂陣形。如果說步兵方陣是一麵牆,那麼傳統騎兵是一支箭,而中世紀騎兵則是一隻巨大的鐵錘--而再堅固的牆也承受不了反複地捶打。

於是,步兵淪為配角,騎兵縱橫歐亞,成為戰場的主宰。

雖然同樣是騎兵,十字軍和土耳其軍也不一樣。

無論是希臘時代,還是羅馬時代,或者中世紀,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西方軍隊總是裝備更厚重,陣形更堅固。而東方部隊總是更機動、更靈活。西方如同雄獅,而東方則如同飛龍。

這次也不例外。

以騎兵而論,十字軍騎士幾乎全是重裝甲,未來的鐵葉甲還未出現。十字軍披掛的是厚重的鎖子甲。細密的鐵環彼此相扣,覆蓋全身。騎士的標準武器配置是長矛、劍與盾。發起攻擊時,騎士持平長矛,用踢馬刺驅馬前衝,矛尖要始終穩穩對準敵人的要害。當士兵全力衝鋒時,形如閃電,勢不可當。用力得當的話,長矛可以洞穿盾牌,撕裂鎧甲,刺透對方身體。

由於騎士全身披掛重鎧,手持長矛,所以他們不可能像關羽張飛那樣施展武藝。他們隻是尋找對方的弱點,然後發起閃電一擊。在外行看來,這個過程似乎並不複雜,其實它需要長期的艱苦訓練。騎士從小就在習武場學習。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不斷苦練,為的就是避開敵人的攻擊,同時擊倒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