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個體,很多人絕不會把猶太人燒成焦炭,塞進木桶扔河裏。但當他加入了人群,情況就不同了。理智在人群中是缺席的,再荒謬的話也會被堅信,再殘暴的事也會被歡呼。人性裏最暴虐的一麵,以“正義”之名,在人群中得到了最大限度地釋放。
這種暴虐是一種古老的本能,存在於每個時代,存在於每個社會。它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裏,編織在我們的基因裏。它平時會隱而不見,到了特定的時候,“人群”則會把它釋放出來。1349年的屠殺就是它的一個例證。
但也有人在幫助這些猶太人。
歐洲上層社會對大屠殺的態度是不一致的。比如斯特拉斯堡大主教就是剿猶悍將。但是作為一個整體,統治階層站在了猶太人一邊。
許多城市都抵製過大屠殺。前麵說過,巴塞爾的市政府就做過抵抗,奧格斯堡的市政府把猶太人藏起來,斯特拉斯堡政府則寧肯垮台也不願大屠殺,但是它們都失敗了。它們失敗的原因是它們太弱,實在壓製不了人民“正義”的呼聲。
但也有成功保護猶太人的例子。比如在德國的雷根斯堡,兩百三十七名家族領袖一起宣誓保衛猶太人。他們信守了諾言,城內的猶太人平安無恙(死於黑死病的除外,那是誰也保衛不了的)。奧地利公爵也成功地保護了他屬下的猶太人。
帕拉丁伯爵也把境內所有的猶太人都保護起來了。當地人民對此非常惱火,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猶太王”。不過伯爵的動機也不那麼純粹--他收了猶太人一大筆賄賂。但我們不能因此譴責他。伯爵也冒了很大風險,當地差點兒爆發一次革命。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裏,猶太人送給辛德勒一枚戒指,上麵刻著:救一人如救全世界。上麵所有這些人的墓碑上,也都應該刻上這句話:
救一人如救全世界。
日耳曼皇帝的態度比較怪異。他不喜歡這次大屠殺,還保護過不少猶太人。對於被燒死的猶太人,還表示過哀悼。但也就是這個皇帝,居然鬼使神差地下了一道旨意:阿爾薩斯省“所有已經被殺的猶太人,以及將來被殺死的猶太人”,他們的財產都將留給特裏爾大主教。他還慷猶太人之慨,賞賜給一個貴族三座房屋:如果紐倫堡發生了屠殺事件,這個貴族可以挑選三座猶太人留下的房子。
皇帝為了省錢,搭了大屠殺的便車。結果他一分錢沒花,就送出去兩份厚禮。但這會對猶太人的命運產生什麼影響,他就統統不管了。
教皇克勒芒六世堅決地站在猶太人一邊。他喜歡享受,愛慕虛榮,生活奢靡。他有許許多多缺點,但作為一個人,克勒芒六世是善良的。他從頭至尾就抵製大屠殺,為此,他向全歐洲下達兩道敕令,呼籲保護猶太人。
教皇在敕令裏說:這次大瘟疫遍布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幸免。猶太人也不例外,他們也在大量死亡。瘟疫怎麼可能是他們造成的呢?猶太人投毒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凡是以此為理由殺戮猶太人的,都是受魔鬼的指示。
他呼籲道:“我主基督降臨凡世的時候,就是出生在猶太人中。人道地保護他們,慈悲地對待他們,是每個基督徒的義務。除非經過合理、合法的審判,誰也不得殺死他們、掠奪他們、驅逐他們。任何膽敢這麼做的人,都將被逐出教會!”
這是一封義正詞嚴的敕令。它值得被載入世界史,值得被每個基督徒銘記。但很可惜,它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在阿維尼翁,教皇確實保護了所有的猶太人。可在德國、在瑞士,這封敕令被忽略了。大家都在忙於燒人,沒心情聽這樣的敕令。
麵對這樣的群體狂熱,教皇也無能為力了。
據估計,各地大約爆發了三百五十次屠殺,二百一十個猶太社區被滅絕。這次屠殺規模之大,在歐洲史上前所未有。直到大約六百年後,希特勒才刷新了這個紀錄。
然而,屠殺並非遍及歐洲。比如意大利的猶太人就沒受影響,西班牙的猶太人得到了保護,馬賽的猶太人也毫發無損。屠殺主要發生在德國和瑞士。也就是說,集中在德語地區。--我不知道這是否意味著什麼。
萊茵河流域的情況是最嚴重的。萊茵河滾滾北流,上麵漂浮著無數腐爛的屍體。有些是死於黑死病,有些是死於火刑柱。無論死於何種原因,它們都將流入北海,並將在那裏沉睡,直到變成塵沙海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