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雅典統帥部發生了激烈的爭辯。麵對新局麵,聯軍應該怎麼辦?米提亞德主張發動進攻,反對者則堅持繼續等待。雙方僵持不下,隻好訴諸統帥們的投票。很戲劇化的是,雙方得票數目旗鼓相當。這種情況下,執政官卡裏馬卡斯將作出最後仲裁。雅典的命運將取決於他的選擇。
他支持米提亞德。
其他的將軍們隻能寄望於命運,而米提亞德卻有一個完整的作戰計劃。在這種危急關頭,執政官隻能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米提亞德身上。
米提亞德的計劃是等待波斯軍隊暴露出弱點,然後像獅子一樣猛撲上去。
將軍們疑惑地接受了這個計劃,但誰也不知道它能否成功--在米提亞德內心深處,恐怕對此也並不清楚。
9月20日就在這種緊張氣氛裏過去了。
一分鍾的軍隊
9月21日。太陽慢慢升起在馬拉鬆平原上,拉開了馬拉鬆戰役的序幕。
米提亞德調整了步兵方陣。聯軍數目實在太少,為了防止被敵人包抄,他把軍隊長度拉開,而削弱它的寬度。整個方陣延伸出一千五百米左右。米提亞德做了一個奇怪的安排。他把方陣中心削減為四排,而兩翼則保持八排。這樣的方陣就像一個脆弱的身體伸出了兩個巨大的爪子。這樣的安排看上去並不合理,但卻是他整個戰術的核心所在。
然後,他沉默地等待著,等待著波斯人的行動。
波斯人則按部就班地執行自己的計劃。
波斯的戰艦向海岸靠攏。波斯人開始將一支部隊向艦上轉移。很快,所有的波斯騎兵都登上了船隻。載著騎兵的船隻駛離海灣,向南開去,它們的目的地是雅典城。
米提亞德知道,時機來了。
他等待的就是這一刻。整個計劃清晰完美,但是存在一個致命的威脅:波斯騎兵。
這個威脅終於解除了。現在,他一分鍾都不能耽誤。波斯的一支軍隊已經開向雅典。其他的部隊可能也會陸續開拔。現在他要和時間賽跑。
獅子開始了它憤怒的一躍。
接下來的一幕是軍事史上的壯麗篇章。
一萬一千名希臘步兵向波斯人發起了衝鋒。他們身負七十斤的裝備,全速跑過了一千五百米的距離。
波斯人震驚地看著這一場景。驕陽之下,一萬多個青銅人跌跌撞撞地全速向他們衝來。他們認為:雅典人已經喪失了理智,在自取滅亡。
波斯弓箭手迅速奔向自己的位置,拉開弓箭,等待著雅典人進入“打擊區域”。(所謂“打擊區域”,就是弓箭能夠有效殺傷的距離。當時,這個距離大約是兩百米。)
雅典聯軍之所以全力奔跑,目的不外乎兩個。一個是縮短被弓箭攻擊的時間。以前,伊奧尼亞軍隊恪於傳統,慢速推進,結果被波斯弓箭手射殺得七零八落。雅典人決心不再重蹈覆轍。另一個目的則是發動突然襲擊,不給波斯人準備的時間。
但是這種奔跑也有巨大的風險。
希臘方陣取勝的關鍵在於穩定的陣形。方陣不能有任何缺口,否則就可能出現全體崩潰。那些青銅人並肩聚在一起的時候,是一個堅固的人牆。但放在被撕裂的方陣裏,不過是一個個活動的靶子。
而奔跑可能會撕裂陣形。
身負七十斤裝備的武士在奔跑中能否保持陣列完整?一旦有人跌倒會不會導致整個隊形的大混亂?這都是可能的。
但是在公元前490年的那個夏日,這一切並沒有發生:雅典聯軍穩穩地衝向了敵人。這要歸功於希臘士兵高度的紀律性,同時也要感謝波斯騎兵的缺席。如果波斯騎兵還在,衝鋒很難如此順利。因為騎兵的突襲會摧垮奔跑的方陣。
在雅典聯軍裏,每個人都用右手拿矛,左手執盾,掩護自己左側的同伴。在奔跑中,同伴會擔心失去掩護,因此不由自主地向右方靠攏。所以整個奔跑曲線就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向右彎曲的弧線。對於雅典指揮官來說,這是一種常識。但對波斯士兵來說,卻覺得場麵怪異。
幾分鍾後,雅典聯軍進入了“打擊區域”。波斯人的箭羽鋪天蓋地襲來。雅典人高舉盾牌,發出驚天動地的呐喊:“Eleleu,Eleleu!”弓箭在盾牌、甲胄之上被彈開了,兩百米的距離輕易被跨越,打擊持續大約一分鍾的時間。有人在塵土中倒下了,但整個軍隊順利衝過了死亡線,青銅人牆洶湧地向波斯陣地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