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後記(2)(1 / 3)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裏已說過:帝國為了控製遼闊的疆土,不得不采用組織成本最小的製度--獨裁。這個製度能簡化政府功能,減少管理層級。但這裏有一個問題。它組織成本雖然最小,效率卻也是最低。

獨裁解決了管理難題,卻導致了政府與社會的疏離。城邦可以對全體公民加以組織化。因此,它能充分動員資源。但帝國公民必然是去組織化的。帝國社會漸漸地簡化成了兩塊:有組織的政府和沒有組織的人民。二者之間就像油和水一樣,互不相溶,各行其是。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羅馬有一億臣民,但幾千個禁衛軍居然就可以拍賣帝國!帝國臣民對此保持沉默。雅典隻有幾十萬人口,但它絕對不可能容忍幾千個暴徒拍賣雅典。因此,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城邦資源極其有限,但可以動員到極致。帝國資源極其龐大,卻無力充分動員。

帝國都會慢慢衰老。隨著時間推移,人民的去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重,資源的動員成本也就越來越高。帝國是有優勢的,它的優勢就是龐大。可是,當它的管理成本高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把這個優勢完全抵消掉。這個時候,帝國的末日也就到了。

隻有兩條出路。要麼帝國內部越來越緊張,最終自行解體。要麼就是帝國被外部敵人擊敗。這些敵人規模比它小,但其成員卻高度組織化,從而能動員出更強的力量。

這就是帝國的命運。

羅馬帝國就在這條路上滑行。它意識到了情形不對,它也采取了對策,那就是加強獨裁。3世紀大危機結束後,羅馬皇帝變成了東方式的帝王,他們頭戴皇冠、身穿名貴絲袍、渾身上下金銀珠寶,接受臣民的跪拜。他的意誌淩駕於法律之上,成為臣民的絕對主宰。但這不能解決問題,長期來看,它隻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羅馬帝國還麵臨著特殊的問題。由於帝國過於遼闊,民族和文化過於龐雜,所以分裂傾向日益加劇。為此,帝國曾被一分為四,由四個皇帝協同管理。後來,又被劃分東西兩帝國。東部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西部帝國則以米蘭為首都。

這個時候,皇帝們希望抓住一切機會,去削減管理成本。他們希望有一種力量,能讓帝國重新黏合起來。於是,他們選擇了基督教。帝國希望人民能在共同信仰下凝為一體,與國家同生共死。這時,宗教成了拯救帝國的救命稻草。

這就是帝國選擇基督教的直接原因。

但是帝國的打算落空了。基督教是個人的宗教,它能安慰苦難的靈魂,但拯救不了一個垂死的帝國。

羅馬帝國衰亡的最後一幕是“蠻族入侵”。

這次入侵不是孤立現象,而是歐亞大變局中的一環。風暴的源頭是東方的遊牧民族--匈奴人。匈奴人曾經被漢帝國擊垮,但它並沒有滅亡,而是分成了南北兩部。南部匈奴人遷徙到了中國北方,北部匈奴人去了中亞草原。在公元4世紀,這兩部分匈奴人不約而同,分別發起了大侵襲。

南部匈奴人行動略早,他們驅馬南下,占領洛陽和長安,滅亡了中國的西晉王朝(公元316年)。稍後,北部匈奴人率部西進,進入了俄羅斯大草原。這次西進引起了連鎖反應,匈奴人勢不可擋,就像決堤洪水。其他遊牧民族就像兔子一樣,在洪水麵前倉皇逃遁。既然匈奴人是從東方來的,他們沒有選擇,隻能向西方逃亡。結果西方的遊牧民族又被這些人驅趕,向更西的方向逃亡……

最終,這個越滾越大的雪球衝到了歐亞大陸的最西端--羅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