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頭陣的是西哥特人。它們為了躲避東方的壓力,衝過邊境線,進入羅馬國土。羅馬帝國當時分為東西兩部,由兄弟二人分別統治。公元378年,東羅馬皇帝法倫斯禦駕親征,迎戰西哥特。雙方在阿德裏安堡決戰。羅馬軍隊慘遭殲滅,皇帝本人身負重傷,逃進一座農舍。最終,西哥特人圍住農舍,將他活活燒死。
接著,戰線轉移到了西部。蠻族人對西羅馬帝國發起了一次次進攻。汪達爾人、阿蘭人、阿勒曼尼人、哥特人……的目的已經不是劫掠,而是瓜分帝國的土地,在這裏永久定居下來。帝國苦戰了幾十年,它創造了偉大的奇跡,也取得了不止一次的勝利。但是,它實在過於衰老了,這頭雄獅已鬥不過蜂擁而來的群狼。
公元410年,羅馬城被西哥特人攻陷了,燒殺掠奪持續了三天。
西羅馬帝國又苟延殘喘了六十六年。這六十六年,是它被不斷瓜分的曆史。西哥特人占領了西班牙,法蘭克人和勃艮第人占領了高盧,盎格魯–撒克遜人占領了不列顛,汪達爾人占領了北非。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最後一個皇帝被廢黜,意大利成了東哥特人的領土。
和羅馬帝國的人口相比,蠻族數量非常之少。比如汪達爾人。他們的男女老少全部人口隻有八萬,戰士大約隻有兩萬。但是他們征服了擁有幾百萬人口的北非行省,又在公元455年攻陷羅馬,燒殺十四天,掠走了帝國皇後和兩位公主。這已經說明帝國臣民冷漠到什麼程度,又被“去組織化”到什麼程度。
東羅馬帝國也是風雨飄搖,但終究幸存了下來。它比西羅馬多活了將近一千年。但此時,它已不是當年號令地中海的羅馬帝國。
真正的羅馬帝國,在公元410年就已經滅亡了。
此後,歐洲再也沒有出現帝國,它永久地告別了帝國時代--中世紀開始了。
中世紀初期,歐洲跌到命運的穀底。日耳曼人瓜分了它,牧民劫掠了它,北方的海水送來了維京海盜,東方的沙漠送來了伊斯蘭武士,歐洲被敵人包圍。
它的內部也是一片混亂,歐洲碎裂成千百個領地,領地之間的鬥爭無休無止。
也有人做過統一的嚐試。比如,查理曼曾經創建過一個帝國,囊括了法國、意大利、西德,以及北西班牙。在地圖上,這個帝國威風凜凜,但它完全沒有基礎,全靠武力把亂七八糟的力量拚湊在一起。公元814年,查理曼駕崩。不久,這個帝國就四分五裂,銷聲匿跡了。
分裂的歐洲商業蕭條,文化粗鄙。和東方的唐宋王朝、阿拉伯帝國相比,它顯得微不足道。
但這隻是硬幣的一麵。
硬幣的另一麵是:歐洲正在醞釀一種新事物。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歐洲的中世紀黑暗停滯。這個觀點是錯的。它也許黑暗,但絕未停滯。相反,它一直在劇烈變動,各種力量彼此合作、彼此爭鬥。國王、貴族、教士、市民、商人、農民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社會網絡。這個網絡始終在變化,充滿了活力。誰也不知道它會通向何方,又止於何處。
最終,到來的比預期的更加燦爛--在所有的文明中,是它第一個敲響了未來之門。如果歐洲再度被帝國統一,現代文明也許根本就不存在。今天的人類也許就不曾登上月球,也不會明白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也許歐洲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是一個沒有帝國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