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在信中還特意闡發了辦織呢局的可行性和美好設想:近來製造局員賴長總兵揀好羊毛,用他所製造的水輪機織成呢片,與海外呢片差不離,但質地微鬆。又織成緞麵呢裹之絨緞,也很雅觀。隻是自造的水輪機不及洋製火輪為速,就想購買一具仿造,而困難重重。臣為了預防陝甘旱災,讓上海道胡光墉尋找開河鑿井等機器並顧工匠同來教習,還讓胡道購買織呢織布機器。機器到蘭州後,還須數年才能見效益。打算先內地後關外,與棉花一起開發利用,不知能否有成。
蘭州創設織呢局的事,像一顆紅色信號彈從皋蘭山升起。一下子成為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
光緒四年(1878年)十二月初八日,申報發表一則消息:“昨報上海設立織造洋布機器局,此為中國之創舉,華人皆拭目以待。今悉左伯相又奏準在甘肅蘭州府等處另設一織呢公司,計需本銀不貲。所有一切機器已早委員傳信至歐洲定購,一俟運到,當可開辦也。”
申報是外國人在上海辦的一家報紙,是一家頗有影響的媒體。
申報的這篇報道中還說,西口外本有大片遊牧地區,牛羊繁殖,如果能把當地盛產的羊毛織成呢子,像外國所生產的呢子那樣,這不能說不是一件利民的善舉。
接下來,《大清國》雜誌於光緒五年(1879年)一月四日又報道了蘭州織呢局的消息。《大清國》是在上海出版的一份英文周刊。編輯叫巴爾夫。
《大清國》載文說:要在蘭州府建立一座織呢廠已談論了很久;這計劃不久即將實現。
文章詳述織呢局進展情況,說這個企業將委托給一位久在上海居住的德國人辦理;數日前又有兩位從德國剛來到上海,其中一位名叫石德洛末,是從愛克斯拉夏佩爾來的呢絨製造家,另一位叫安克,是個建築師。石德洛末先生從歐洲把蘭州織呢局所需要的機器押運來華。他們兩位即將啟程赴蘭州府。路上須跋涉三個月。文章最後說,選定遠在西北的蘭州府建廠的原因,顯然由於那裏畜養的羊很多,所產羊毛以前從來沒有好好利用;同時考慮把工廠建在這畜牧地區的中心,比陸路運輸原料到各通商口岸好得多。
繼《大清國》一月四日報道之後,二月初八申報又刊登消息稱:甘肅省蘭州府創設機器羽局,前聞特在滬上派員定購機器,現已由轉運局委員將機器等由輪船載至漢口,然後從湖北等地轉運入隴。
三月初八,申報又發一消息:前報道甘肅蘭州府創設織呢機器局,采用羊毛織成呢絨各物。現聽說向外洋購取的各種機器業已來滬,正準備托招商局的輪船帶至漢口,再由水陸提運到隴中。然而該機器共有大小箱籠1200餘件,恐怕運費先已不貲。
左宗棠翹首盼望中,胡雪岩來信了,說是派人辦礦,一切用費由他捐辦,還說捐購一台掘金小機器,附鑽井機器一同運來,讓賴總兵檢查。開河、鑽井、織呢機器,都已買到,隻是湖北、西安、沿途各處運解分合,快慢不齊,所以到貨時間有先有後。
機器已經買妥,左宗棠即緊鑼密鼓建設織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