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織呢局是在製造局的基礎上創辦的,其性質依然是官辦軍工企業,名稱是甘肅織呢總局。
賴長主持製造局和織呢局兩個局的局務,但主要精力放在織呢局。他把廠址選擇在蘭州通遠門(今小稍門)外暢家巷南側前路後營基址,這樣可以不必另外購買民基,又可以營地作堡。兩個局在一起,織呢局的機器安裝和維修及一些簡單的機械製造,均可由製造局承擔。
興修廠房的事仍由賴長主持,協辦的人員隻能管書記簿賬,不能參與局務。
左宗棠指示賴長,在機器未到之前,當務之急是三件事:一是蓋廠房;二是積極備料,采購精細羊毛;三是人員培訓。先把圍牆打起來,房屋陸續添蓋,至關重要的是房屋要堅實,不在美觀,也不可過於狹小,必須考慮廠房能擺下機器,還要夠工匠住的地方。如果辦成了,將來再擴建。羊絨難以久儲,就先采購若幹,以免臨時停工待料。
人員培訓,就是讓原先學習織造的工匠趁此時間互相仿效。同時從陝甘軍隊中挑選賦性靈敏又好學習的士兵到織呢局專心學習,派人指導,學成後就是當地自行培養出來的師匠,一代一代傳下去。左宗棠說,庶事半功倍,業精於勤。今天的學徒,都是日後的師匠,將來一人傳十,十人傳百,由關內而及新疆;以中華所產羊毛,就中華織成呢片,普銷到內地,甘肅人自然會享其利。
1879年初,從德國購得的織呢機器全套60餘架,由石德洛末押運來華,又從上海運蘭州。4000箱機器中有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梳毛機、織布機、洗毛機、起毛機、烘幹機、剪毛機、染色機、壓光機、上光機、蒸刷機等。
這些笨重的機器裝在一條貨船上,由招商局的輪船拖運到漢口,在漢口又將這些機器用民間小船水運,或人抬肩扛背運到西安,然後由蘭州的一個名叫席步天的大車戶組織畜力車運往蘭州。機器非常重,很難運,所以鍋爐得拆散了一塊一塊地運,遇山口地帶,有時得開鑿了才能把大件搬過去。蘭州大車戶把兩輪車改為四輪車,在車的傳動部位安裝了滾動部件,加快了速度。
盡管如此,機器運輸在路上費掉了好幾個月的工夫,直到當年10月,部分機器才開始運到了蘭州,又有一些則一直到1880年3月,還沒有找到通往目的地的道路。輾轉曲折,機器的最後一批於1880年5月解運抵甘。同年9月16日總算開工了。
廠房分東廠、中廠和西廠三部分,東廠為紡線織呢車間,中廠為動力機修、辦公地,西廠為洗毛及整染車間。局裏雇用的13個德國人分別擔任經理、領班、教習、翻譯員等,負責機器安裝、技術指導、徒工培訓。
從德國請來的呢絨專家石德洛末到蘭州後擔任織呢局的洋總辦。中國負責人選的廠地叫洋總辦看,洋總辦認為不妥當;又選另一塊地,洋總辦說水源不足。中方說,水源自可解決。洋總辦同意了。
規模為1200個紡錘的蘭州織呢總局正式投產。機器由兩架發動機來運轉,一架24匹馬力,一架32匹馬力。紡線機三架,每架有360紡錠。
冬天來了,黃河上結了冰。但寒冷的氣候擋不住織呢局中熱烈轉動的機器。產品主要是軍呢、軍毯、西班牙條紋布,最多時達到日產100丈。
左宗棠高興地說:甘肅氣象更新,蘭州織呢局結構宏敞,安設機器20具,其中6具已開織,每天能生產8匹呢布,每匹長50尺闊5尺,織成的呢布分三種,品質還好,比洋呢便宜。雖然看上去略遜於洋呢,但可供著用。廠內共有紡錠1200枚。有時也用駝毛織呢,駝毛很好。在中外技師工匠及本地藝徒努力下,所成的呢料漸見精致。待藝徒習業有成,各機全部開織,約計每年可織呢六七千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