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軍呢軍毯西班牙條紋布洋機器一天能織100丈(2 / 2)

左宗棠對織呢局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他做出決定:局裏雇用的蠶絲織呢等中外師匠及辦理局務的華人和洋人,有實在出力,工作著有成效者,應由營務處劉錦棠、楊昌浚隨時彙奏請獎,以激勵人們奮進。

一份英國領事商務報告中說,蘭州織呢局,一切困難都已克服,該廠正在開工,每日能生產24匹藍色粗呢。不久產量定會增多。成本非常便宜。

這個織呢局投資巨大,包括織呢,開河、掘井各種機器連同納稅,自德國至上海,自上海經湖北至甘肅的運輸保險各種費用,建造廠房及洋匠華工、局務等各類人員的薪俸。總共花去白銀30萬兩。因此左宗棠一心想把這件事做好做大。

左宗棠認為西北軍事行動已結束,應將民生工業放在首位。賴長就把織呢局的匾額懸掛在大門,把製造局的匾額懸到二門。叫一門兩局,分別經營,實際上主營織呢局。

就在這個冬天,左宗棠應召入京,他興衝衝地把蘭州織的呢片帶給朝廷中人看。大家都滿意。

編和織是人類兩項最古老的手工藝。紡織技術源於編籃術。由編織技術發展出來的織機,是婦女的一項發明,男子成為紡織者是後來的事情。手工紡織到處可見,但織機技術隻出現在進步的文化中。瓦特發明的蒸汽機,首先安裝在紡紗機上。

蘭州織呢局用織呢機器把地產羊毛織成洋絨一樣的呢片,這在中國還是第一次,很了不起的。但當時的中國人似乎還不以為然,而外國人以一種複雜的心情關注此事。英國人對德國人經營此業醋意很濃。

光緒七年(1881年)正月,已升任清政府軍機大臣的左宗棠,身在京都,心裏還在牽掛遠在西北的甘肅織呢局,就像當年他赴任陝甘總督時放心不下馬尾船廠一樣。他寫信給署理陝甘總督楊昌浚說:誰也沒有想到,同年二月,也就是在織呢局開工不到半年,左宗棠離開甘肅不久,有一個名叫美思尼(Mesny)的洋人來到蘭州。此人參觀了織呢局後,在香港德臣報發表文章稱,左宗棠的美舉白白花了錢雲雲。

這一報道在輿論界炒得沸沸揚揚。

在上海的《申報》於4月30日載文說:西報言,有西人名美思尼前往蘭州,至織呢局遊玩。該局總辦以有事不能相陪,委員兩人陪之。西人周視既畢,慨然曰“左候創設此舉本屬極好,機器亦係上等之物,奈羊毛及線均未能精美。緣所延西人言語不通,雖有通事,也不可深恃,以至有此美舉而仍無佳貨,殊為可惜”雲。按蘭州設立織呢局,事居創舉,原難步武泰西。然苟能認真辦理,精益求精,當必有蒸蒸日上之勢耳。

5月27日,《北華捷報》又報道說,美思尼君於本年2月12日參觀了蘭州府的織呢局,以“探險者”的筆名致書香港德臣報說:今天我第三次造訪了織呢局,情況很不能令人滿意,頗使人惋惜。他們用的羊毛粗得無法使用,大堆大堆地堆在那兒等著發黴;隻有20%能織粗呢,30%能織氈子,餘剩的50%全無用處。用這種羊毛紡不出好絨線,絨線既然壞,也織不出能稱做呢布的東西。即便織氈子,原料也粗。總督左宗棠,好意想開發西北富源。但他白花了錢,因為缺乏良好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