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腰椎間盤突出症(四)(2 / 3)

X線片可見相鄰上關節突上升,而下關節突則有反應性密度增高,髓腔造影較之椎間盤突出有側方壓迫者少,但可有神經根袖影中斷。CT橫掃可見側隱窩及狹窄情況。

側隱窩狹窄是與三葉形椎管共存的,而三葉形椎管是可以通過測定椎管的矢狀徑及橫徑、上關節突間距及椎弓上切跡,用指數來推算的。推算出三葉形椎管對此症將是另一個鑒別方法。

目前CT檢查為了解椎管情況,提供了可靠的方法。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對退行性椎管狹窄症作CT測量,提出了椎弓上、下切跡平麵及椎間盤平麵是椎管最狹窄處的觀點。

三、梨狀肌綜合征

梨狀肌起於第2、3、4骶椎側方前麵,向外下穿過坐骨大孔形成肌腱止於股骨大轉子上部內側,15%的人梨狀肌有兩個肌腹,是髖關節的外旋、外展肌之一。

梨狀肌上緣有臀上神經及臀上血管穿出,其下緣有臀下血管及神經在內側穿出,坐骨神經在其稍外側穿出。

坐骨神經自梨狀肌下緣穿出者占84.2%,脛神經自梨狀肌下、腓總神經穿梨狀肌兩肌腹之間者為11.7%,兩神經皆自梨狀肌肌腹間穿出者為0.8%,腓總神經越梨狀肌肌腹之上,脛神經穿梨狀肌之下者為3.3%。

疼痛機製:有人認為當神經根周圍有瘢痕或粘連時,神經的可運動範圍變小,張力變大,病人行走時坐骨神經被反複牽拉,產生所謂坐骨神經性間歇性跛行。另有人認為梨狀肌受刺激後產生痙攣、肥大,甚至攣縮,對坐骨神經產生壓迫所致。

病人訴臀部及下肢疼痛,常為慢性但可有急性發作,走路或活動後加重,可出現間歇性跛行,臥床休息可減輕。直腿抬高試驗可為陽性,但神經症狀不明顯,雖有感覺異常,但無具體分布區。

體檢可見臀肌萎縮,坐骨大切跡區有壓痛,直腸指診可能觸到腫脹變粗的梨狀肌,並可出現上述症狀。Freiberg征(伸髖時用力被動內旋髖關節引起下肢痛)陽性,或Thiele試驗(內收、屈曲、內旋髖關節症狀加重)陽性,Pace試驗(病人坐位雙膝合攏,然後對抗醫生雙手的擠壓分開時力弱並疼痛)陽性。梨狀肌局部封閉可緩解,是與腰椎間盤突出鑒別的要點。

有人認為梨狀肌綜合征在坐骨神經痛中非常多見,但經常遇到臀部及腿痛的人梨狀肌牽拉試驗症狀並不重,單純臀部壓痛不易區別是梨狀肌還是臀中肌勞損。一般認為具有較明確的坐骨神經痛症狀的人仍以椎間盤突出所致者多見。

四、腰椎結核

脊柱是骨關節結核發病率最高的部位,腰痛是骨關節結核的常見症狀之一,部分低位的腰椎結核還可產生腿痛。

結核杆菌經血流侵入椎體後,可先在椎體中心或邊緣開始破壞椎體,已破壞的椎體被壓縮骨折,其周圍形成寒性膿腫。膿腫向椎管侵入可壓迫脊髓或馬尾。此類結核往往在出現腿痛之前已長期有結核的中毒症狀及腰痛和腰肌強直,甚至已出現腰大肌(髂窩)膿腫,易與腰椎間盤突出相鑒別。

但少數結核灶先發生在椎體後緣者,病灶可在椎間盤邊緣,局部幹酪性組織後突,壓迫神經根產生根性神經痛成為主要症狀,又因腰椎原有生理前凸,不易產生後凸畸形,以致臨床症狀很似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結核的病症特征:病人可有全身結核中毒症狀,常有較長期的腰部鈍痛,休息稍好,但無完全緩解的間歇期而呈持續加重。可有低熱,下肢痛可因病灶部位而不同,腰5骶1處結核也可刺激腰5骶1神經根支配區痛,痛可一側或兩側。

檢查可見腰部保護性強直,所有活動受限,活動時痛重。晚期骨被楔形壓縮時可出現後凸畸形。髂凹部或腰三角處能捫及寒性膿腫,可有區域性感覺運動障礙,腱反射改變及肌萎縮,但極少隻影響一條神經根。化驗檢查血沉增快。

X線示:椎體相鄰緣破壞,椎間隙變狹。腰大肌影增寬或邊緣不清。CT更可顯示椎體破壞及死骨。

多數腰椎結核,通過病史詢問及臨床檢查,結合X線及CT提示情況特別是椎旁膿腫影,不難與椎間盤突出鑒別。即使極少數膿腫先壓迫一條神經根者,也可表現漸發的持續腰痛,無間歇期,有中毒症狀等而想到結核病,鑒別困難者應多次攝X線片隨訪。

五、椎管內腫瘤

椎管內腫瘤指生長於脊髓、神經根及其附屬組織的腫瘤。因腫瘤刺激壓迫可產生根性痛,以及長傳導束征涉及下肢,可與椎間盤突出的根性痛相似;腫瘤壓迫所產生的馬尾綜合征,也和中央型椎間盤突出症的馬尾症狀相似。因此椎間盤突出症常應想到與椎管內腫瘤鑒別。

胸腰段、腰段以及腰骶段的腫瘤,特別是發生於神經根上的神經鞘瘤,可產生根性痛,初起時可涉及一條神經,隨著腫瘤的長大將很快涉及更多的神經根,產生馬尾綜合征或脊髓受壓征。長大將很快涉及更多的神經根,或脊髓受壓征。由於症狀的產生可因馬尾神經任何一處受壓所致,故骶1神經根出現症狀時其壓迫部位可自第1腰椎水平的脊髓圓錐直至骶椎。臨床上單憑壓迫症狀難於確定水平,故腫瘤雖也需要手術治療,但不能以椎間盤手術而同時探查腫瘤,必需進一步明確病變性質及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