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腰椎間盤突出症(四)(3 / 3)

椎管腫瘤的症狀是漸發的,其首發症狀57.5%為根性痛,而根性痛的產生以神經鞘瘤居多(60%),胸腔以下的根性痛可表現為腰痛、腿痛或腰腿痛,當腫瘤侵及一條神經根時,可表現為似椎間盤突出的神經根障礙,神經鞘瘤的早期更是如此。另外45%的病人首發症狀為長傳導束征,表現為足部發麻,走長路時下肢無力或跛行,但腫瘤的生長是持續進行的,症狀是逐漸加重的,不因休息而減輕。足部麻木可很快自下而上發展,且由一腿擴展到另一腿。最終導致兩腿自下而上的麻木及直腸膀胱功能障礙。與後中央型椎間盤突出突發馬尾神經障礙不同。

在體征方麵,椎管內腫瘤對脊柱的影響較少,壓痛區不明顯,坐骨神經牽拉試驗亦不典型。感覺、運動、反射障礙往往不限於一條神經根支配區。

當腫瘤堵塞椎管時,腦脊液動力試驗不通,甚至出現幹滴、腦脊液蛋白高,但在早期可無改變。

X線平片在椎管內腫瘤有改變者約30%,表現為脊柱側彎,椎弓根間距增寬變薄,椎間孔增大等,但因腰椎管腔較大,除非腫瘤巨大,否則此種改變不會出現。髓腔造影對腫瘤的確診意義較大,既可確定腫瘤水平,又可從影端表現確定腫瘤在硬膜外、硬膜下或髓內。

如上所述,椎管內腫瘤較椎間盤突出症發病緩慢,痛及下肢麻木是進展的,不因休息而緩解,亦不會出現間歇期,且最終很少隻影響一條神經根。椎管內腫瘤雖然具有上述臨床表現,但臨床實踐中,有一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症,無論從症狀、體征、腰穿結果及造影檢查,都難以與椎管內腫瘤鑒別,此時宜早期手術為宜。

六、退變性腰椎滑脫症

退變性腰椎滑脫多發生於腰4和腰5椎體間,腰5上關節突後麵吸收,前麵增生,關節間隙前移,腰4椎體乃在腰5椎體上麵前沿。由於滑脫使腰椎椎管折曲變狹,側凹更小,故牽拉硬膜或壓迫神經根產生症狀。

本症多發生於女性,女∶男為3∶1,多數在40歲以上、更年期後,平均60歲。症狀可分為3組:第1組,有下背痛,神經根未受累,無腿痛。第2組,有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支配區可有感覺運動障礙。第3組,因滑脫致穿出同一水平椎間孔的神經和下一條神經皆受壓,可產生馬尾性間歇性跛行。其中以第一組最多(78%)。

病人表現有長期的腰部疼痛,有臀部及大腿後方的牽扯痛,但腿痛常較椎間盤突出者輕。由小關節退變所產生的骨關節炎使休息時腰部僵硬不適,熱敷或理療可使痛減輕。因退行性變增生產生的神經壓迫可產生類似椎間盤突出症的神經障礙症狀,感覺減退,肌力下降,但直腿抬高陽性者少見。少數表現為馬尾性間歇性跛行等椎管狹窄綜合征。如表現為急性坐骨神經痛,多是椎間盤突出所致。

X線片椎間盤有退變但不重,小關節突退變重,後滑的椎體邊緣有退變增生,後滑程度一般不超過20%,滑脫多在腰4、5間,其次是腰5、骶1及腰3、4間。

七、腰椎骨關節病

腰椎骨關節病指的主要是椎體邊緣及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它的同義詞有肥大性脊柱炎、骨關節炎、椎骨增生、骨贅等。此症本身是一種保護性改變,可增加脊柱的穩定性,代替軟組織限製椎間盤的突出。

骨贅可以發生於任何腰椎體的邊緣,但以腰4發生率最高,其次是腰3及腰5。就每一椎體邊緣來講,相鄰上位腰椎的前下緣、下位腰椎的前上緣較多,後緣較少。這主要是椎體前緣受壓的程度大所致。

骨贅增生與腰痛的關係是多年來爭論的問題。有報告腰痛者及無腰痛者的腰椎骨贅發生率都相當高,統計有腰痛者及無腰痛者各150例,腰椎骨贅發生率兩組相等,亦有統計有腰痛與無腰痛者骨贅發生率分別為60.3%和60%,說明骨贅與腰痛無關係。在40~49歲年齡組腰背痛者最多,50~59歲則下降了1/3,60歲以上者下降了2/3,其比率恰與骨贅的年齡組增高相反,也證明骨贅增生與腰背痛無明顯關係。

持肯定意見的人認為骨贅增生可以限製脊柱的活動,使背部明顯強直,容易損傷。增生的後緣骨贅可以壓迫刺激越過其上的神經根產生根性疼痛。椎間關節及關節囊的增生肥厚可直接將側隱窩及椎間孔縮小。由於腰神經根越向下越粗,而椎間孔越向下越狹窄,故此種壓迫可出現類似椎間盤突出樣疼痛,需加以鑒別。

脊柱骨關節病的病人常訴腰背痛,勞累後重,或休息後、夜間、晨起時痛重,稍活動後輕。無明顯的間歇期,不像椎間盤突出症有急性症狀期和臥床休息能好轉。在骨關節病者放射痛較少見,不似椎間盤突出症的明顯和局限於一條神經的供應區,其感應痛常為鈍痛。

檢查時可發現背部強直、各方活動皆引起腰背痛,有的可引起腿痛,腰椎生理前凸可變平,但代償性側凸少見。

直腿抬高雖可有一側或兩側受限,但其痛常為較廣泛的鈍痛,常無感覺、運動及反射障礙,常不涉及骶1神經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