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三維正脊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二)(1 / 3)

第三節 三維正脊療法治療前、後的處理

一、治療前的準備

1.確切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明確的診斷是選擇適宜治療方法和提高治療效果的保證,三維正脊療法,不僅要求要對腰椎間盤突出症做出正確的診斷,而且在治療前還要明確診斷突出的間隙、類型、程度以及其他病理改變情況。

2.進行係統檢查和必要的特殊檢查

對每位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應進行綜合的係統檢查和必要的特殊檢查。不可少的項目如血壓、心肺功能、血糖、血沉等,不但對診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鑒別診斷可提供可靠的依據,以利確定治療方案。

3.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

治療前要與病人詳談,重點介紹三維正脊療法的有關科普性知識,包括治療費用,治療次數和治療時間,醫生必須明了病人對治療的要求,若不及時糾正和解釋,可能會導致發生糾紛等問題。另外還應與病人談論可能出現的並發症和不適反應。

4.囑病人不要吃得太飽

進治療室之前排空大小便,以保證治療後安靜臥床,若病人準備充分,減少憂慮、配合密切,不但能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還有利於病人的康複。

二、三維正脊儀的操作方法及應用

(一)開機確定治療參數

醫生進入三維正脊治療室後,首先打開計算機,並進入治療參數界麵,按照前麵介紹的三維正脊儀參數的確定方法,所獲得的牽引距離、成角方向、成角度數、旋轉方向、旋轉度數、骨盆傾斜度數或臀腿板側擺角度等參數和程序分別輸入計算機治療界麵相應的欄目內。新一代三維正脊儀產品,打開治療參數界麵,隻要將病人的實際身高、體重鍵入相關欄目內,即可智能化地確定該病人的各種治療數據。

(二)捆綁固定病人,完成“人機一體化”

1.去除病人腰帶及身上攜帶物品。將褲腰與上衣分開。

2.為了捆綁方便,令病人先站立正脊儀床旁,初步穿戴胸背固定衣和骨盆固定裙。如病重不能站立的病人亦可先俯臥於正脊儀上,再穿戴。

3.協助病人俯臥於正脊儀上,讓病人站於正脊儀一側,病人胸部先趴在正脊儀的頭胸板上。以胸部為軸心助手用手抱起病人雙腿。旋轉至與床體平行放置於臀腿板上。

4.確定病變椎間隙

協助病人上下移動,將病變椎間隙對準頭胸板與臀腿板間隙上約10cm處。如遇多層麵的突出,以有症狀體征的上位病變椎間隙為準。

5.緊箍胸背固定衣

與胸背貼緊,鬆緊以上下移動小於1cm為度,並連接床頭牽引固定緊繩拉緊至胸背固定衣上移極限。

6.緊箍骨盆固定裙

緊箍帶放置髂脊緣上位,相當於係腰帶水平位,鬆緊度至緊箍極限,連接床尾牽引固定緊繩。要求分別對準兩側褲線,拉緊牽引帶至骨盆固定裙下移極限。

7.順時針旋轉床尾緊繩搖柄

增加兩側牽引緊繩力量,並自動通過共軛係統調整左右平衡牽引力量,此時達到腰部持續牽引狀態。有自動調整牽引帶裝置的正脊儀一般設定持續牽引重量20kg至30kg為宜。治療時通過計算機可自動完成兩側牽引帶的平衡牽伸力。有此功能的三維正脊儀可免除人工拉緊和調整兩側牽引帶的程序。

8.扣緊頭胸板床體固定帶和臀腿板床體固定帶

使胸背骨盆分別固定於正脊儀的頭胸板、臀腿板及骨盆左右傾斜板上,此時完成“人機一體化”。

9.各部位的捆綁緊度及牽引繩力度要適度

以確保病人無損傷、無痛苦,而又保持治療時最小的位移係數為度。

(三)啟動正脊儀

1.查對參數

查對輸入計算機的治療參數和捆綁固定無誤後,通過計算機啟動正脊儀,起動後,臀腿板首先沿其頭胸板與臀腿板間橫軸,按照輸入計算機的指令成角(屈曲或後伸)。

2.連續操作

術者用手按壓固定病變椎間上一棘突處,囑病人全身放鬆,不要對抗,此時病人常有胸部擠壓不適感。所以要連續操作下一程序,即腳踏開關,三維正脊儀就會按指令自動完成定距離快速牽引、定方向定角度旋轉、定方向定角度骨盆側傾同步進行。常規連續操作3次後,通過計算機結束治療,三維正脊儀恢複治療前狀態。

3.特殊手法協助

(1)如遇側彎的病人,醫生用手置於脊柱側彎的凸側棘突旁,如病人腰椎右凸側彎,將手置於病變間隙上一棘突的右側,當向同側旋轉時,用手向相反的方向頂推棘突,以利矯正側彎畸形。

(2)如遇腰椎生理弧度明顯減小,消失或反常後凸,腰骶角減小者,治療後重新設置治療程序,保持快速牽引距離,將屈曲成角改為後伸成角,將定角度旋轉設定為“0”,檢查無誤時,按前麵程序啟動正脊儀,臀腿板沿其兩板間橫軸向腹側成角,此時病人腰部呈後伸位,腳踏開關,三維正脊儀完成定距離快速牽引,與此動作同時,醫生用手垂直按壓腰骶部,根據病情需要,一般1~3次完成,以恢複腰生理弧度。

(四)儲存資料、關閉正脊儀

上述治療的各種參數會自動顯示在電腦病曆管理界麵內,如需要長期儲存將其病人姓名、年齡、診斷、定位等鍵入各欄目內,按“保存鍵”便可長期存儲,如需要病曆書麵資料,按打印功能便可獲得。結束後按程序關機。

三、治療後的處理

(一)搬運

搬運指的是病人於三維正脊儀治療結束後,令病人保持治療體位不動,由術者和助手將病人身上的捆綁固定物解除,按脊柱骨折的搬運方法,將病人搬運到病床上。將擔架車(或擔架)靠在三維正脊儀的一側,與病人腰骶相對應的位置,鋪放一條大小合適的專用腰圍,助手站在三維正脊儀對側,雙手分別置於病人同側肩部及髂前上棘處,雙手同時用力,以病人軀幹縱軸位向對側翻滾,術者站於擔架車側接應,將一手置於腰部予以保護,另一手置於骨盆處與助手協同用力,將病人翻身仰臥於擔架車上,捆紮好腰圍,將擔架車推到病床一側,以同樣的辦法,於病人軸向翻滾360°仰臥於病床上。

(二)臥床休息

臨床實踐證明,大多數具有腰腿痛症狀,特別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臥床休息可使疼痛症狀明顯緩解或逐漸消失,腰椎間盤的壓力在坐位時最高,站立位時居中,平臥位時最低。三維正脊儀治療後,在臥床狀態下可去除體重對腰椎間盤的壓力,臥床時腰部得到製動可解除肌肉收縮力與椎間各韌帶緊縮力對椎間盤所造成的擠壓,處於休息狀態利於椎間盤的營養,使損傷的纖維環得到修複,利於椎間盤周圍靜脈回流去除水腫,加速炎症消退。減少正脊治療時糾正或改善椎間三維方向的病理移位的局部微創反應,促進組織修複和療效的鞏固;臥床休息是三維正脊療法中不可缺少的一步,也可以說,臥床休息是三維正脊療法的基礎。

我們隨訪了一組經三維正脊療法的門診病人和一組住院病人,隨訪時間1~2年。結果發現住院病人組療效明顯好於門診病人組,分析相關因素,雖然不能都歸功於臥床休息,但臥床休息是惟一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門診病人雖都囑咐臥床休息,但治療後回家路上,即使有交通工具,絕大多數本組病人都是取坐位的,此姿勢椎間盤壓力最高,加上路上的顛簸,正好與三維正脊儀治療的目的和要求背道而馳。少數病人能取臥位回家也都是非正常臥位。再加上彎腰扭身進入車箱內的動作,加上好不容易躺在車箱座位上,有限的寬度和長度,既軟又不平的後座,加上運行中的顛簸,足以失去三維正脊治療的本意。回家後,大多數病人並未完全按要求臥床休息,而還像正常人一樣從事家務勞動和工作,最終影響治療效果。在最初絕對臥床休息期間,要求病人吃飯、洗漱以及大小便都在床上。臥床休息是指病人需整天躺在床上,如病人離床下地吃飯、洗漱、大小便,應盡量縮短時間,當日常活動完畢應立即返回床平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