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國曆史常識(2 / 3)

大禹治水

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特大的洪水,洪水淹沒了村民的村莊和房屋,人們隻得逃到山上去避難。

堯看到百姓們受苦受難非常痛心,便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問題。大家都一致推薦了鯀去完成這個任務。

鯀用了9年時間來治理洪水,他隻懂得水來土掩,用築堤圍堰的方法來阻擋洪水,結果是洪水排不出去,就使勁地往上漲,堤壩也越築越高。圍在堤壩內的洪水猶如困獸,一旦衝開一個缺口,就前功盡棄,無法收拾。水災越鬧越凶。

堯死後,大家推舉舜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舜巡視治水情況,看到鯀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將鯀治罪,處死在羽山。部落聯盟又推舉鯀的兒子禹。

當時禹剛剛和塗山氏結婚,婚後4天,他便離家治水去了。禹臨行前曾留言:“若生下兒子,便取名為啟,以紀念我為治水離家啟行。”禹非常聰明能幹,他吸取了其父失敗的教訓,先到受災的地方實地考察。經過考察,禹決定用“開”、“通”、“疏”、“鑿”、“引”等方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但要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就必須找尋河源和泄導洪水的地方,於是禹就帶他的助手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曆盡了千難萬險,探明了河道,設計治河的規劃。

後來妻子生下兒子啟的時候,正好禹從家門前經過,他聽見屋內嬰兒的哭聲,很想進屋看看,但一想到自己還沒有製服洪水,百姓們還被圍在高地上,便狠下心沒有進去探望。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3年的艱苦努力,河道暢通了,洪水被引入了大海,人們又可以回到原來的地方修房、耕耘,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為了紀念禹治水的功績,後代人尊稱他為“大禹”。

禪讓

禪讓是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議事會推舉首領的製度,即由參加聯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領組成部落聯盟議事會,聯盟的首領由議事會選賢舉能產生。傳說中的唐堯、虞舜和夏禹就是通過禪讓產生的部落聯盟首領。禹死後,禹的兒子啟殺死通過禪讓產生的首領伯益,自己當了首領,並建立了夏朝。禪讓製度也隨之告終。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上古時代的聖王,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傳說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見《史記》),生性聰慧,出生後幾十天就能講話,六七歲時思維就非常人可比,而且還察覺到了神農氏的很多不足之處,希望能夠改革。成年後,黃帝更是聰明異常,加之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遊牧部落的首領。

公元前26世紀左右,中原地區以成三足鼎立之勢。一為黃帝,東進中原後,踞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兩),通過不斷與其他部落聯合及征戰,形成包括姬姓在內的12個部落的聯盟;一為炎帝,炎帝東進中原後。進入河北,居太行山以東;一為蚩尤,蚩尤居於山東,其部族性情暴躁,崇尚武力,從不進行生產勞動,專靠西討中原,掠奪財產而生,相傳由81個氏族和9個部族組成,史稱“九黎”。

後蚩尤作亂,向西侵犯,先與神農氏炎帝為爭奪黃河下遊河北、山東、河南蔓省交會處的平原地區發生衝突,經多年戰爭,蚩尤得勝。炎帝向黃帝求救。於是黃帝與炎帝軍隊聯合,在涿鹿與蚩尤部落展開決戰。經過一番激戰,終於殺死了蚩尤。之後。黃帝率兵進入幾黎地界,與各氏族修好關係,威信大增,其勢力迅速擴大到了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

炎帝神農氏雖與蚩尤戰敗,但仍有相當的實力,尤其是看到黃帝的勢力迅猛擴張後,炎帝更加恐慌。於是,在滅掉蚩尤後不久,炎、黃兩部落為了爭奪天下的控製權終於爆發了衝突。兩個部落在今北京市延慶縣與懷來縣之間的阪泉進行了火拚,黃帝最終打敗了炎帝。阪泉之戰後,戰敗的炎帝則退到了遙遠的南方。

在黃帝穩定了天下之後,回想起炎帝曾為天下百姓做出了難以計數的功德,就放棄了向炎帝報複的念頭,他派人請回了炎帝以及他的部族。從此,炎帝帶領人民順應時令,播種百穀,教民農耕,號“神農氏”,深受後世子民的愛戴,炎、黃兩個部落和睦相處,繁衍生息形成了人類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的華夏民族。所以,“黃帝子孫”也叫做“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