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
堯是傳說中的古代帝王。相傳堯父為黃帝曾孫,在位七十年,“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堯父死後,堯的異母兄弟摯繼位。摯在位幾年,為政不善,禪讓於堯。
堯才智卓絕,“其仁如天,共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他在位時,舉薦本族德才兼備的賢者,令族人能緊密團結:他考察為官者的政績,獎懲分明:注意協調各部族間的關係,使百姓相處和睦。堯在位時,世風祥和,政治清明。
南於年代久遠,關於堯的傳說眾多。相傳堯時,曾首次製定了曆法,使農業生產可以按時節進行。堯還確定了一年的周期,每三年置一閏月,以調整曆法和四季的關係,盡可能讓農時準確。
關於堯的記載,最令人稱道的,是作為部族首領,堯傳賢不傳子,開禪讓製之先河。為了考察舜,堯花費了三年的時間,他先是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考驗他的德行和治家的能力;派舜負責推行德教,教化臣民,考察他累積的威望:讓舜總管百官,並在明堂的四門接待來朝的各部諸侯,考察他處事及接人待物能力;再讓舜獨自去山林中求生,考察他的生存能力等。在認為舜的各方麵都很出眾後,堯讓位於舜。在太廟舉行典禮後,堯退隱,二十八年後去世。百姓聞訊萬分悲痛,如喪考妣。三四年過去了,仍舊對堯思念不已。諸子百家興起後,以儒、墨兩家為代表的“顯學”派,都以堯舜為號召。從那時起,堯就成為古代的聖王:他有著倫理道德方麵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在整個封建時代裏,堯的存在和業績從來沒有被懷疑過。
舜
舜是曆來與堯並稱的古代聖王。相傳,舜的家境寒微,舜從事過各種體力勞動,耕種、捕魚、燒製陶器、經營小本生意,為了糊口而四處顛沛。舜以孝行聞名,在他三十歲的時候,堯向四嶽(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四嶽就推薦了舜。為了考察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考驗其品行和管理的能力。結果舜表現出了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
經過多方考驗,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於是堯禪位於舜。舜執政後,相傳有一係列的政治改革,很有勵精圖治的氣象(如針對過去職責不明確的現象,任命禹任司空,治理水土;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舜在位二十八年後,堯去世,舜在三年的喪事完畢後,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隱。然而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並不理會丹朱。民間的許多歌謠都在頌揚舜,不把丹朱放在眼裏。舜見人心所向,無法推卻,遂回到都城登上了王位。在舜的統治時期裏。“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清平。舜年老的時候,讓有威望的禹來攝政,以禪讓的方式讓禹接替了自己。
禹
禹是傳說中的古代聖王,又稱夏禹、大禹、戍禹、帝禹等。姓姒。名文命。因是夏後氏部落的首領,按照以國為氏的習慣,一般稱作夏禹。在傳說中,禹的家境非常顯赫,是“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的父親是鯀。母親為女誌。鯀在堯時治水無功,到了舜時,禹被任命為司空,治理水土,接替鯀沒有完成的事業。
在堯時,洪水已經泛濫成災,人們的生活極其艱難,荊榛遍野,滿目荒蕪。禹受命治水後,經過實地勘察,決定采取疏導的辦法治水。他辭別家人。開始了奔波忙碌。“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攆”,經過十三年的努力,最終製服了洪水。在這期間,禹躬親勞苦,與百姓一起櫛風沐雨,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公而忘私的典範,成為了千古美談。
由於治水的精神與功績,禹成了時人敬仰的英雄。他被推選為炎黃部落聯盟領袖的繼承人。舜死後,禹繼承了王位。在位時期的禹,注意農時,發展生產,十分節儉,他所在的部落聯盟日益強盛。為了擴大統治疆域,禹對聚居在長江流域的三苗部落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戰爭。三苗戰敗,禹的勢力從黃河擴大了到了長江流域。由於文治武功,禹的個人威信空前高漲。在大約公元前21世紀,禹舉行了建國典禮,國號夏。禹從聯盟部落首領,轉變成了君主。夏國建立後,禹開始實行分封製,如封堯的兒子丹朱於唐,封舜的兒子商均於虞。為了彰顯威儀,他還到各處巡視,並召開諸侯大會,鑄九鼎,劃分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