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選對食物,向癌症說:“不!” 二、 非洲人為什麼很少患大腸癌(2 / 2)

基伯特對食物纖維與健康關係的發現,在進一步的流行病學調查中也得到了有力的證明。據認為,北美發達國家人群中冠心病、大腸憩室症、膽結石等的發病率要比非洲鄉村高出近100倍;糖尿病、肥胖、腸癌等高出近10倍。

大家已經知道,碳水化合物(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是人類必需的六大類營養物質。過去認為,食物經過腸道內消化吸收後,還剩下一些不能被消化吸收的植物性物質(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藻膠、木質素和一些不能被身體利用的多糖物質),它們是毫無用處的食物殘渣,最後形成大便被排出體外。

有關膳食纖維與大腸癌發病之間的關係,成為20世紀80年代營養學家和腫瘤學家研究的熱點,很快就取得了共識。喬萬尼斯等醫學家經過觀察,在1992年的報告中也指出,經常食用穀類、豆類食物和蔬菜、水果,能明顯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盡管還不清楚這些食物中的哪些成分,能起到預防大腸癌的作用,但是,高纖維膳食確實可能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一般認為,膳食纖維可吸收水分而膨脹,刺激消化腺分泌,有利於營養素的吸收。由於膳食纖維吸水膨脹,使腸內容物體積增大,大便軟化,促進腸道蠕動,因此有利於大便排除,這樣就縮短了毒物(多環芳烴、細菌、黴菌毒素、亞硝胺等致癌物以及腸道分解的毒物,如酚、胺、氨等)在結腸中的停留時間,而且也減少腸道對毒物的吸收和積留。

由於膳食纖維增加了糞便的體積,因此對毒物也起了一定的稀釋作用,減少毒物對結腸的影響。由於及時地將毒物排出,而起到了預防結腸癌的作用,因此,人們形容膳食纖維是腸道裏的“清道夫”。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成年人每日應攝取膳食纖維27~40克;中國營養學會則根據我國人群具體情況提出,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為25~35克。

但是,國內人均日攝取膳食纖維量僅為17克,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營養學會的標準。這可能與人們物質生活改善和提高後,吃得好了,日常飲食講究“精”與“白”,動物性蛋白質多了,粗雜糧吃得少了,對新鮮蔬菜水果等粗纖維類食物的攝入也不夠重視等有關。結果是造成原本在一些西方國家流行的“富貴病”,也在我國冒頭了,且發病人數呈上升趨勢。

膳食纖維的來源主要是瓜、茄類,如西瓜、甜瓜、西紅柿,各種水果(柑橘、蘋果、梨等),綠色蔬菜以及粗糧和豆類。所以,我們每天應吃350~500克蔬菜。吃的時候,切得細一些,煮得軟一些,盡量避免它們對腸道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