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1767~1773
人物
.查爾斯·湯森
.塞繆爾·亞當斯
廢除《印花稅法》以後,英國政府誤認為殖民地和宗主國的矛盾得到了解決。實際上,這根本沒有解決英國與殖民地人民之間的深層次矛盾。北美的政治精英們認為,北美殖民地已經不需要在英國的羽翼下生存了,他們需要的是獲得與英國在政治和經濟上完全平等的地位,因為美利堅民族已經度過了她的幼年時期走向了成熟。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的反抗已經蓄勢待發。
內外因的積累
1676年,英國議會在財政大臣查爾斯·湯森的提議下通過了《湯森條例》,該條例規定:對從北美各個港口進口的玻璃、紙張、顏料、茶葉、糖都要征收進口稅,英國政府試圖用這些稅收來彌補因廢除《印花稅法》而流失的財政收入。並以此來顯示英國政府在北美殖民地的主權。該條例遭到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普遍抵製,殖民地人民拒絕購買英國貨物,新澤西、馬裏蘭、康涅狄格、賓夕法尼亞、羅德島等地還計劃斷絕同英國的貿易往來。1770年,英國被迫廢除了《湯森條例》,但同時又規定繼續對北美的茶葉征稅。英國的這些做法無疑激化了殖民地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漸漸變得無法調和,它預示著北美殖民地同英國的決裂已經到來,這種決裂爆發也隻是個時間問題。
美利堅民族在北美殖民地的形成使得殖民地的政治精英們已不再對宗主國有認同感,北美殖民地的社會自主性已經成熟。同時,北美殖民地已經擁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使他們具備了獨立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其次,北美各殖民地雖然在形式上仍然是英國的領地,但他們在政治上早已實現了獨立自主的有序自治管理,各殖民地的政治精英們主導著本殖民地的政治生活,並且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他們不再需要母國的政治庇佑。 第三,由於在同英國爭奪北美殖民地的戰爭失敗,法國、荷蘭和西班牙陸續退出了北美,加之移民的大量湧入,早已改變了印第安人同歐洲白人在數量上的對比,印第安人的威脅也已基本消除,宗主國的軍事保護也就失去了現實的意義。最後,由於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北美各殖民地的歐洲後裔們逐漸有了共同的意識,他們將自己和英國本土的居民區別開來,認為自己是有別於英國本土居民的“美利堅民族”人,並且已經習慣了用自由和民主的角度來審視和對待英國的政策。為了取得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發展空間,殖民地的政治精英就把英國的殖民政策作為了他們攻擊的靶子。
波士頓傾茶事件
以上種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使得英國和北美殖民地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尖銳起來,殖民地人的反抗也不斷的發生。到18世紀70年代,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1770年3月5日,駐守波士頓的一名英軍士兵同波士頓造船廠的一名製繩工人發生衝突,當天晚上,波士頓造船廠的工人圍住英國駐波士頓海關,要求英國駐軍撤離波士頓。英國駐軍在驅散人群時向工人開槍,當場打死3人,打傷6人,這就是“波士頓慘案”。波士頓慘案的消息很快傳到北美殖民地的許多地方,人們紛紛起來反抗,要求當地的英國駐軍撤離,不久,就有5萬人蜂擁到僅有1.7萬人的波士頓,為在這次慘案中的死難者送葬,在這種壓力下,英國駐軍被迫撤出了波士頓,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國的鬥爭取得了第一個勝利。
隨後,英國政府為了幫助東印度公司銷售積壓的庫存茶葉,於1773年頒布了《救濟東印度公司條例》,通過這個條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在北美各地銷售茶葉的專權,條例還明令禁止北美殖民地人民買賣“私茶”。東印度公司在這個條例的保護下壟斷了北美各殖民地的茶葉運輸和銷售,東印度公司從印度運來的茶葉價格比當地的“私茶”便宜一半,這也嚴重地衝擊了北美殖民地當地的茶葉種植業。因此,這個條例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極大憤怒,在波士頓,塞繆爾·亞當斯聚集一批年輕人成立了波士頓茶葉黨,在他的領帶下,波士頓人有計劃地破壞東印度公司在北美殖民地的茶葉運銷活動。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8000人集會抗議,要求剛剛停泊在那裏的東印度公司茶船離開,但遭到英國殖民當局的無理拒絕。當天晚上,60名反英人士在波士頓茶黨組織下,化裝成印第安人偷偷地摸上茶船,將東印度公司三條船上的342箱茶葉(價值1.8萬英鎊)全部倒入大海,並搗毀了船上的其他貨物。英國政府認為這是對殖民當局的蓄意挑釁,於是采取高壓政策,1774年先後頒布法令,封鎖波士頓港口,取消馬薩諸塞州的自治,在殖民地自由駐軍等。這更激起殖民地人民的激烈反抗,公開衝突日益擴大,終於導致了獨立戰爭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