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1857~1930
人物
.塔夫脫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出生於俄亥俄州的豪門,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在俄亥俄州當律師。1887年任州高法院法官。1890~1892年任司法部副部長。1901年任菲律賓總督。1908年,在羅斯福的支持下,塔夫脫在競選中獲勝。執政後,塔夫脫聲稱繼續開展“反托拉斯戰”。但不久就采取了對壟斷企業大開方便之門的“自由放任”政策。在對外方麵,塔夫脫提出“金元外交”,向外輸出資本,進行經濟滲透。他的政策引起廣泛的不滿,連羅斯福也批評他。
1908年大選
1907年,羅斯福明確宣布不再謀求連任。實際上,他早已選好了接班人,此人就是威廉·塔夫脫。在羅斯福眼中,塔夫脫是執行他既定方針的理想人選。塔夫脫來自俄亥俄州,曾任聯邦法官、菲律賓總督和陸軍部長,持有保守的進步主義觀點,一直支持羅斯福的政策。羅斯福的青睞和共和黨內的支持,使塔夫脫輕而易舉地獲得了總統候選人提名。
塔夫脫的競爭對手是民主黨候選人威廉·J·布賴恩。布賴恩聲稱自己是羅斯福的合法繼承人。在這次競選中,布賴恩把焦點放在了資本的力量上。他倡導“煤氣和自來水社會主義”,要求終止證券市場的投機,廢除童工,製定嚴格的純淨食品和藥物法案,改革金融。由於公開支持羅斯福,布賴恩贏得了民主黨內進步派別的支持。實際上,除南部外,其他地區占優勢的態度都對他不利。
不出預料,本次大選布賴恩再次敗北。塔夫脫以52%的普選票和321張選舉人票而當選,布賴恩隻得了162張選舉人票。
謹小慎微的塔夫脫
塔夫脫是一個典型的保守派。政治上優柔寡斷,缺乏老到。他不願充分行使總統權力,懼怕權力的擴大會侵犯其他部門的傳統權力。塔夫脫上台前曾承諾要實現羅斯福的綱領,上台之後卻處處謹慎從事。不久,他便處於共和黨內“造反派”的敵對包圍之中。
進步派對塔夫脫大為不滿,首先表現在關稅問題上。在競選中,塔夫脫表示能夠適當降低關稅,上台後也“履行諾言”。進步派指望塔夫脫承擔起關稅立法的重任,但塔夫脫不願在此問題上施加影響。結果眾議院通過的關稅提案隻降低了某些關稅。1909年,共和黨“造反派”在參議院發動攻勢,以便在討論“佩恩—奧爾德裏奇關稅法”中能夠達到削減關稅的目的。但保守派把持的參議院刪除了草案中關於征收遺產稅的條款,並對眾議院通過的提案作了800多處修改。最後進步派與保守派達成妥協:同意對股份公司征收公司所得稅,同時保證通過一項憲法修正案,以便使征收個人所得稅合法化。最後通過的“佩恩—奧爾德裏奇法”體現了關稅保護主義者的勝利。同年9月,塔夫脫多次發表演說,指責進步派反對他所認為的“共和黨所曾製訂的最好的關稅法”。
“金元外交”
塔夫脫宣誓就職後,繼續美國的擴張主義外交政策。1910年,塔夫脫在匹茲堡的演講中提出了“金元外交”。他說:“促進和平關係和促進商業關係是一致的。如果美國保證他的公民在國外投資的合法權利的保護,將促使這樣的大規模投資和刺激擴大商業關係,其結果是值得讚揚的。這樣的外交被稱為‘金元外交’……追隨這樣的政策,美國資本向外國政府提供貸款是合情合理的。政府不僅以資本家的利益而且以期望中的廣泛國家利益來衡量企業對實施貸款的支持。”
1912年12月,塔夫脫在給國會的最後一份國情谘文中說,金元外交是為了保護中美洲國家不受沉重的外債的危害,“美國政府樂於鼓勵和支持那些願意伸手援助,使這些國家財政得到複興的美國銀行家,因為這種財政複興和防止海關成為所謂獨裁者的掠奪對象,乃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一方麵可消除外國債權人的威脅,另一方麵也可消除革命混亂的威脅。”他還說:“在中國,鼓勵金融投資以促使中國自助的政策,已經產生使門戶開放政策得到新的生命和實際應用的效果。”塔夫脫上台後,依靠國務卿P·C·諾克斯指導加勒比地區的政策,依靠威廉·菲利普和維拉特·斯特賴特處理遠東問題。1912年,塔夫脫對他的“金元外交”作了係統說明,即“以金元代替槍彈”,並非放棄槍彈,而是金元和槍彈並用,以槍彈為後盾,用金元開路,對弱小國家實行資本輸出和經濟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