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黃金時代”的逝去(1 / 1)

時間

.192~268

人物

.康茂德

.塞維魯

從公元3世紀開始,羅馬帝國開始陷入嚴重的危機,農村枯竭,城市衰落,內戰連綿,帝國政府全麵癱瘓。這種全麵的混亂現象,曆史上稱作“三世紀危機”,自此羅馬的“黃金時代”和“羅馬和平”同趨結束。

“三世紀危機”

奧裏略一生東征西討,勉強維持住了羅馬帝國的疆域。其子暴君康茂德才智平庸,沒能守住乃父的“遺產”,繼位不久就與日耳曼人簽訂了不利於羅馬的和約,帝國在表麵上維持原有的疆界,實際上卻允許日耳曼人以“同盟”的身份遷居於帝國境內,從此帝國邊境就不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界線,為後來“蠻族”的大舉入侵開了方便之門。康茂德死後,安敦尼王朝結束,隨著“黃金時代”的逝去,羅馬進入了“三世紀危機”。

“三世紀危機”在經濟上的表現是奴隸製的危機。首先帝國無力繼續進行大規模的對外擴張,奴隸來源相對減少,價格不斷提高,使用奴隸勞動已經越來越無利可圖;其次,奴隸是被迫勞動的,往往虐待牲畜、破壞工具。他們不堪忍受奴隸主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不斷掀起逃亡和暴動的浪潮。公元1世紀的羅馬作家科路美拉在《論農業》中講到農業的衰落時說道:“他們(奴隸)把做工和其餘的牲畜牧放得很不好,土地耕種得也很惡劣,……他們不關心那些撒到土地中去的種子會不會得到豐收,他們在打穀場把一部分糧食貯藏起來,或者用漫不經心的工作在打穀時減少糧食的數量。”

公元3世紀以後,皇帝的宮廷、官僚、軍隊愈益擴展,帝國不斷減少的收入勢必難以維持不斷膨脹的國家機構。另外,各種公共慶典和娛樂活動揮霍無度。據統計,公元1世紀時羅馬全年的節日為66天,2世紀時增加到123天,3世紀時則增至175天。在節日裏,演出奴隸角鬥、鬥獸、戲劇、海戰和騎戰等,所有開支皆由國庫支出。

“三世紀危機”在政治上的表現是政治局勢的大混亂。公元192年,安敦尼王朝的末帝康茂德被殺,此後6個月內近衛軍就擁立了兩個皇帝,各行省駐軍也紛紛自立皇帝,由此爆發了一場長達4年(193~197)

的王位爭奪戰。最後,潘諾尼亞軍團擁立的塞維魯取得了勝利,建立了短命的塞維魯王朝(193~235)。

塞維魯王朝

塞維魯出身於非洲行省,依靠其統帥的能征慣戰的軍隊奪得了帝位。他認為忠誠的軍隊是統治的基礎,他即位後首先解散了專橫跋扈、墮落腐化的近衛軍,從各省軍團中選拔新的近衛軍成員。為了收買軍心,他把軍餉幾乎提高了一倍。公元211年,賽維魯率領軍隊出征不列顛,在對不列顛土著部落的戰鬥中戰死。臨終前,他還叮囑兒子們:“讓士兵發財,其餘的人可以不管。”

塞維魯王朝的末帝亞曆山大統治時期,由於財政拮據,無法再遵循先祖的遺訓,不得不降低軍餉,結果引發士兵嘩變。不過,策動士兵嘩變而成為皇帝的馬克西米努斯也沒能得到善果,隻統治了3年便為部下所殺。羅馬從此陷入了長期混戰,公元238年,各行省和意大利分別擁立了4名皇帝,不過最後皆被士兵所殺。此後15年間,羅馬換了10個皇帝。公元253年~268年,除了瓦勒良和伽裏恩努斯父子兩人算是皇帝以外,各地割據稱王的先後逾30人,史稱“三十僭主”時代。

長期的軍閥混戰使帝國境內的廣大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各地起義一直不斷,其中規模最大、持續最久的是高盧的“巴高達”(意為戰士)運動。大批農民、牧民、奴隸、隸農等參加的起義,他們組織了軍隊,推舉自己的領袖埃裏安和阿曼德為皇帝,自鑄貨幣,殺富豪,毀莊園,分田地,沉重地打擊了羅馬奴隸製的統治。運動興起於3世紀60年代,堅持了3年有餘,雖被暫時撲滅,但不久之後,80年代又以更大的規模發展起來,最終為戴克裏先皇帝的共治者馬克西米安所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