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約245~313

人物

.戴克裏先

.馬克西米安

出身卑微的戴克裏先在羅馬帝國諸帝之中是一個轉折性的人物,在其統治時期,他通過一係列改革,正式確立了君主專製製度。

君主製的建立

伽裏恩努斯在政變中被殺,由騎兵長官克勞狄(268~270年在位)繼承皇位,他和他的三位繼任者都是伊利裏亞人,崛起於行伍,通常被稱為伊利裏亞諸帝。在伊利裏亞諸帝的不懈努力下,帝國逐漸恢複了統一局麵,共和國的殘留痕跡也越來越少。尤其是士兵出身的皇帝奧列良努斯(270~275年在位),他竭力鎮壓各地的起義,任意屠殺貴族出身的元老,他自命為“君主和神”,日益強化皇帝的專製統治。

蓋烏斯·奧列裏烏斯·瓦列裏烏斯·戴克裏先(約245~313),伊利裏亞人,父母原是羅馬元老阿努利烏斯家的奴隸,他的名字便是來源於他媽媽的出生地——一個位於達爾馬提亞的小鎮的名字,大概他父親在主人家獲得了自由,並得到了一個文書工作。戴克裏先起初以普通士兵身份服役,逐步提升為高級軍官,最後成為皇帝努美裏安努斯的親衛隊長。公元284年11月,近衛軍長官阿培爾陰謀篡位,殺死了皇帝。同年11月20日(一說17日),戴克裏先在尼科米底亞舉行的士兵集會上揭發了阿培爾,親手將其殺死,於是被軍隊推舉為皇帝。大約同時,努美裏安努斯的弟弟卡裏努斯已在西方宣布自己為皇帝,戴克裏先率領大軍向西進攻卡裏努斯,在馬爾古斯河遭遇戰中,卡裏努斯兵敗被殺,戴克裏先成為帝國的唯一統治者。

當帝位穩固之後,戴克裏先開始著手改革,以防止帝國再度陷入分裂混戰狀態。他設立新的皇位繼承係統,加強中央集權,拋棄了共和國的殘留形式。在此之前,元老院還保有一定影響,元首們發布法令和登位形式上要經過元老院批準同意。戴克裏先改革後,所有全國性的政治問題不再交元老院討論,所有與共和製有聯係的大小官職都成了榮譽稱號。

戴克裏先開始仿效東方君主的模式用豪華的宮廷儀式裝飾自己,規定所有覲見皇帝的人都必須俯首下拜,他還為自己選取了一個新的正式頭銜——“多米努斯”(意為主人)。戴克裏先所建立的整套製度,通常稱為“多米那特”(君主製),以別於以前的元首製。從此以後,羅馬帝國正式進入“君主製”統治時代。

四帝共治製

戴克裏先認為,由於帝國過於龐大,而且四周受到蠻族的攻擊,一位皇帝很難獨自管製。這也是當時的情勢使然,各地人民起義不斷(巴高達起義和非洲起義),北邊有日爾曼諸部族的入侵,東方還要抵禦波斯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戴克裏先逐步建立起四帝共治製。

戴克裏先稱帝之後,選擇了小亞西北部的尼科米底亞為自己的駐地,以就近監視黑海和海峽,並防範距此不遠的多瑙河地區和幼發拉底河地區。公元285年,戴克裏先任命農民出身的將領馬克西米安為愷撒,次年又提升他為奧古斯都,由其負責鎮壓巴高達和非洲起義以及組織萊茵河地區和高盧北部的防衛。公元292年,戴克裏先正式任命自己為東部帝國主皇帝,馬克西米安為西部帝國主皇帝。皇帝權位正式一分為二。兩位皇帝分別建立新都,無一人以羅馬為都(戴克裏先定都尼科米底亞,馬克西米安定都米蘭)。

兩君共治製仍然無法解決紛繁的內外問題,於是公元293年,戴克裏先與馬克西米安各自都給自己任命一位助手(愷撒),在自己的轄區劃分一部分交給愷撒治理。此後便形成了比較確定的“四帝共治製”:即把帝國劃分成四個部分,由四個統治者治理。帝國的東西兩大部分各設一名“奧古斯都”,分別由戴克裏先和馬克西米安充任,戴克裏先管轄亞細亞、埃及、音勒尼、色雷斯和下美西亞;馬克西米安分掌意大利、阿非利加、裏西亞和諾裏克。戴克裏先任命加列裏烏斯為自己的“愷撒”,由他管轄巴爾幹其他行省和多瑙河地區,首府設在西爾米伊;馬克西米安任命康士坦提烏斯為自己的“愷撒”,由他掌管西歐各省和毛裏塔尼亞,首府設在特裏爾。奧古斯都缺位時,由愷撒繼任。戴克裏先以“多米努斯”的地位擁有最高權力,但帝國實際上已經分為四個部分(這便埋下了分裂的種子,因此戴克裏先一退位,帝國很快便再次陷入內戰紛爭)。

鑒於爭奪皇位的混戰問題曾困擾了帝國半個多世紀,戴克裏先規定了四帝共治製下的皇位繼承製度:兩位奧古斯都分別把自己的愷撒收為養子,按慣例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愷撒,每個奧古斯都在20年任期屆滿後必須交卸政權,將權力讓給先已指定的愷撒。

四帝共治製明顯將會產生一個非常實際的弊端,那就是政府機構分立耗費過多,因而賦稅和對人民的壓榨也相對加重。在帝國的不同地方建立起了四個宏大的朝廷,同時有四個國王在一味追求虛榮的排場和奢侈,安插在國家機關各部門的大臣、行政官、一般官員和奴隸的數目成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