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帝共治製”逐步形成的同時,戴克裏先進行了一係列改革:

第一,行省改革。為防止行省分裂,戴克裏先縮小行省規模,由原先的47個行省擴大到100個(加上成為特別行政區的羅馬城共101個),意大利也成為一個行省,每10至12個行省合成一大行政區,由行政區長官管理,軍政分治,總督不兼軍權。行政製度的改革,不僅便於皇帝控製地方,而且也削弱了地方行政長官僭位的實力。

第二,軍事改革。把軍隊分為邊防軍和巡防軍兩種。巡防軍是用以鎮壓人民起義和從事遠征的軍隊;邊防軍則用以對付外族入侵。大約三分之二的軍隊為邊防軍。而其他為巡防軍,由奧古斯都與愷撒在其領土裏直接控製。因為其與權力核心更為接近,其發動政變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巡防軍的待遇較邊防軍為高。這使得邊防軍產生怨恨,並使帝國在其後陷入危機。戴克裏先還把軍團的數目擴大到72個,人數達60萬左右,比奧古斯都時代幾乎增加了一倍,大大減少了每個軍團的人數。由於這個時期軍隊已經大量征募隸農,吸收蠻族,所以軍隊的成份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第三,財政改革。戴克裏先的行政改革和軍事改革造成了重疊的官僚體係與龐大的軍隊,軍政費用巨大膨脹,人民的稅額負擔當然也隨之加重。戴克裏先統一稅製,並以實物稅為主。他把帝國的領土分成若幹固定的稅區,農村居民一律課征人頭稅和土地稅。城市無地的居民隻納人頭稅,繳納貨幣。一般成年男子納全稅,婦女減半。但官吏、老兵、無產者和奴隸免稅。新的稅收製度大大增加了稅額。正像四世紀的一位基督教作家拉克坦西安斯所說的那樣:“租稅空前地提高了,收稅人的數目超過納稅人的數目,到這樣的程度,以至破產的隸農拋棄了土地,而耕地上則長了樹林。”

第四,幣製和物價改革。鑒於當時貨幣貶值,他規定每個標準金幣的含金量為5.45克,比奧古斯都製造的金幣減重三分之一,但比三世紀危機時製造的劣製金幣含金量多一些。因黃金和物資缺乏,金幣發行後很快就被人收藏起來,物價依然上漲。為抑製物價,他又頒布“物價敕令”,對各種物品和各種工資標準都作了具體的規定。由於脫離實際,國家又無力從物資上進行調劑,所以,不久這個敕令就名存實亡了。

第五,宗教政策。戴克裏先一方麵主張複興羅馬的古老宗教,另一方麵又強調皇帝政權的神性起源,他把羅馬舊神朱庇特當成皇帝的主要保護者和世俗最高政權的來源,稱自己為朱庇特之子。但是,當時流傳很廣影響愈深的宗教是基督教,連戴克裏先的妻子和女兒也傾心於基督教。基督教徒對官方信仰抱敵視態度,不承認皇帝為神,拒絕向朱庇特獻祭品。在軍中,基督徒士兵常常拒絕接受皇帝的宗教獎賞,或拒不遵守與基督教義相抵觸的某些軍規。戴克裏先對基督徒進行了大規模迫害,許多基督徒或屈服叛教或被判死刑。

小資料·古羅馬

四帝共治前後的人民起義

長期的軍事混戰和殘酷的經濟剝削使羅馬帝國境內的廣大人民陷入了苦難的深淵,迫使他們舉行起義。3世紀初,一位被奴隸主稱作“強盜”的名叫布拉的人曾率領一支600餘人的隊伍在意大利縱橫馳騁,殺富濟貧。公元238年,北非掀起奴隸、隸農和當地土著居民(柏柏爾人)的起義。263年,在西西裏又發生了大規模奴隸起義。273年羅馬造幣工人發動起義,自由手工業工人和國家奴隸聯合抵抗政府軍。公元3世紀中葉,在高盧地區爆發了由農民、牧民、奴隸、隸農等參加的起義,曆史上稱作巴高達(意為戰士)運動。起義者組織軍隊,推舉自己的領袖埃裏安和阿曼德為皇帝,自鑄貨幣。他們殺富豪,毀莊園,分田地,沉重地打擊了羅馬奴隸製的統治。

退位與自殺

公元303年,戴克裏先首次訪問羅馬,在此舉行了慶祝他登基20周年的祝捷大會。公元305年,戴克裏先55歲,由於長年操勞國事已經疾病纏身、未老先衰。在距離尼科米底亞約3英裏的一塊開闊的平原上舉行了他的退位儀式,之後他趕往早已在家鄉達爾馬提亞選定的他所喜愛的退隱地。就在同一天,5月1日,馬克西米安,按照早已取得的協議,也在米蘭辭去了皇帝聖職。關於戴克裏先是否自願實踐自己如期退位的諾言有不同的說法,有一種說法,戴克裏先是在自己女婿加列裏烏斯的威脅下被迫退位的。

在退隱後的九年,戴克裏先一直把他的閑暇時間的極大一部分用在建築、種植和養育花草等等活動之中。馬克西米安曾請求他再著皇帝紫袍複出時,他隻是淡淡一笑,冷靜地回答說,他要是能夠讓馬克西米安看到他親手在薩洛那種植的白菜,他一定再也不會勸他為了追求權力,放棄享受眼前的歡樂了。

後來,可能由於對他退位後帝國苦難局勢的悲痛,可能由於他妻子和女兒的不幸使他受到莫大的傷害,或因受到一些侮辱而深感痛苦,戴克裏先自殺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