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74~337
人物
.君斯坦丁
.李基尼烏斯
戴克裏先退位後,幾個繼承者之間開始了18年的混戰,最後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統一了帝國。他廢除了“四帝共治製”,進一步使帝國行政體製官僚化,將君主專製製度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另外,君士坦丁還是羅馬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對於基督教的傳播推廣頗有功績。
克敵致勝
弗拉維烏斯·瓦列裏烏斯·奧列裏烏斯·君士坦丁(274~337)出生於上麥西亞省的內索斯,據說是他父親康士坦提烏斯與其第一個妻子赫蓮娜所生,少年時期是在戴克裏先皇帝的宮廷所在地尼科米底亞度過的。公元293年,康士坦提烏斯被任命為西方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安的愷撒。在康士坦提烏斯與馬克西米安的女兒提奧多拉的婚禮之後,君士坦丁繼續在埃及和對波斯的戰爭中為東方奧古斯都“多米努斯”戴克裏先麾下效勞。
公元305年,康士坦提烏斯遞補為西方奧古斯都,而他自己沒有被任命為愷撒。事情的緣由是馬克西米安和康士坦提烏斯都各有自己的兒子馬克森提烏斯和君士坦丁,父子之情壓倒了選舉製度的權威。東方奧古斯都加列裏烏斯試圖把君士坦丁和他父親分開,但君士坦丁終於在不列顛與他父親會合。公元306年夏,康士坦提烏斯死於約克,君士坦丁被軍隊宣布為西方奧古斯都,而加列裏烏斯被迫授予他愷撒稱號。這時在西方,君士坦丁最大的敵人是自稱愷撒的馬克森提烏斯。公元312年,馬克森提烏斯在意大利羅馬郊區的米爾番橋邊一役戰敗,君士坦丁勝利地進入羅馬,並占有了原屬馬克森提烏斯的意大利、非洲和西班牙,成了名副其實的西方奧古斯都。據說在米爾番大橋戰役的前夕,君士坦丁看到了上帝顯靈(最通常的一種說法是,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閃耀著十字架樣的火舌與這樣的話:“這是你克敵的跡象”),因而決定改信基督教。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同具有巴爾幹半島和伊利裏亞的奧古斯都李基尼烏斯在米蘭會晤。米蘭會晤肯定了雙方的聯盟,李基尼烏斯娶君士坦丁之姊康士坦提婭為妻。雙方還共同簽署了一個著名的宗教寬容敕令——米蘭敕令:所有人都享有信奉宗教的自由;羅馬神廟和它的祭司、大祭司都維持舊製,皇帝還保留“大祭司長”的尊號;凡先前沒收的基督徒的集會場所和教會財產一概發還。這是羅馬法律上第一次承認基督教會可擁有財產。與此同時,君士坦丁又詔令阿非利加行省總督歸還教會的一切房產和其他財產,承認主教在教會中的領導地位;詔令迦太基主教從國庫中支取神職人員的一切開支。
此後不久,李基尼烏斯在小亞細亞擊敗了據有埃及和帝國亞洲部分的奧古斯都馬克西米·達紮,東方各省承認了李基尼烏斯的政權。這樣,在全部羅馬世界,就隻剩下兩個奧古斯都了。李基尼烏斯和君士坦丁的和平並立局麵維持了不到一年,雙方由於邊界問題和李基尼烏斯陰謀慫恿君士坦丁任命的愷撒反對君士坦丁,於公元314年,爆發了戰爭,但沒有決定性的結果,隻是彼此締結和約了事。公元323年,戰事再起,君士坦丁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占領了巴爾幹和小亞細亞,在尼科米底亞包圍了李基尼烏斯。李基尼烏斯通過妻子康士坦提婭的斡旋,在君士坦丁發誓保證他性命的條件下投降,但在次年(324年)以陰謀叛變和私通蠻族的罪名被殺了。君士坦丁從此成了帝國的獨裁統治者。
獨裁統治
君士坦丁廢除了“四帝共治製”,但是這並不代表帝國分裂的因素消失了或減弱了。在330年他正式遷都前,他總是終年巡行各地,視察各省的情況和整頓駐紮在各地的軍團。帝國局勢的複雜和不穩定性使他實際上仍然奉行共治的製度,不過改為分封自己的子侄的方法來代替戴克裏先的“四帝共治製”——即分封同姓王代替分封異姓王。他的三個兒子被任命為愷撒:君士坦丁二世掌管西班牙、高盧和不列顛;康士坦提烏斯二世掌管亞洲行省和埃及;康士坦斯掌管意大利、西伊利裏亞和非洲;他的兩個侄兒分別統轄北部邊區和裏海一帶。君士坦丁本人隻是直接統治巴爾幹、色雷斯和小亞細亞,主要注意力放在多瑙河邊境上。
君士坦丁繼續推行由戴克裏先開始的把軍隊分為邊防軍和巡防軍的軍事改革以及在各行省中使軍權和政權分立的政策。在戴克裏先時代,雖然實行了行省軍政和民政的劃分,但領導著由好幾個省份組成的行政區的副近衛軍長官仍然把政權和軍權集中到手裏。為了避免這種缺點,君士坦丁取消了近衛軍,用宮廷親衛隊代替它,從而使軍事權力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