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軍隊的素質已經敗壞了,軍紀也廢弛了。為了獲得必需的兵源,帝國政府開始采取強製性手段。過去將土地授予退伍士兵,是作為他們長期服役的報酬,現在規定了新的條件,土地由領受者的兒子繼承,這個兒子達到成人年齡應當當兵,如果他拒絕,便要受到喪失財產甚至生命的懲罰。當兵這一恐怖職業使帝國各地的許多青年甚至用傷殘身體的辦法逃避兵役。為了補充兵源,越來越多的蠻族人進入羅馬軍隊,許多蠻族人還擔任了高級軍職。
帝國的行政製度徹底官僚化了,許多新官職的設立使寄生性的官僚機構十分龐大,這些官僚都按一套嚴格的等級製度(“官階表”)冠以尊貴頭銜,並享有一定特權,如免納租稅、免受拷打、隻受元首審判等。這些人以效忠君主為最高職責,君主的意誌是唯一的法律。
意大利和西方各省愈益衰落,羅馬帝國經濟文化中心已轉到東方。為了便於統治,公元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並改名君士坦丁堡。這個城市具有與尼科米底亞相同的有利條件,在戰略上便於鞏固敘利亞和多瑙河邊防,此外,還直接控製著從黑海通向地中海的海峽,兼且又是亞洲通往歐洲的一個關口橋梁。
米蘭敕令公布以後,公元319年,又詔令阿非利加總督豁免神職人員的各種勞役,基督教神職人員可以享受免稅特權。323年君士坦丁在戰勝李錫尼後,立即頒布法令,在帝國東部扶植基督教。在君士坦丁的扶植下,大批民眾紛紛改信基督教。
隨著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確立,基督教內部也產生了教派分裂。其中著名的有阿裏烏斯派和“正教”派。阿裏烏斯派的奠基人是亞曆山大裏亞城的長老阿裏烏斯,他認為基督(聖子)是聖父(上帝)創造的,因而低於聖父。“正教”派由亞曆山大裏亞城的主教阿塔納西烏斯領導。他認為聖父、聖子、聖靈是三位一體的。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在小亞細亞的尼西亞城召集各地基督教會的主教會議。會議決定,基督教必須遵守基督與聖父同體的信條,宣布拒絕接受這個信條的阿裏烏斯派為“異端”,並將其開除出教。阿裏烏斯本人則被流放到伊利裏亞,阿裏烏斯派在會議上雖然失利,但以後在埃及、敘利亞和一些日耳曼部落中仍有很大的發展。
君士坦丁還重申主人有權處死奴隸,準許父母出賣子女為奴,加重對逃亡奴隸及其煽動者的刑罰。被釋奴隸如有“無禮”行為,奴隸主有權將他重新收為奴隸。君士坦丁把隸農固定在土地上,限製他們的自由,實際上就是把隸農重新降到奴隸的地位。
君士坦丁在對外政策方麵繼續著戴克裏先的活動方向,他於313年和332年曾分別在西方和多瑙河沿岸成功地進行了反擊法蘭克人和哥特人的戰爭。但與此同時,蠻族入居帝國邊境地區的人數也增多了,薩爾馬泰人遷移到多瑙河邊界,汪達爾人遷移到潘諾尼亞。
公元337年,君士坦丁患了重病,在病中從阿裏烏斯派的教士優賽比烏斯受傷接受了基督教洗禮,幾天以後(5月22日)死於尼科米底亞駐地。
延伸閱讀
君士坦丁堡
伊斯坦布爾的古稱。曾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位於巴爾幹半島東端,臨博斯普魯斯海峽,扼黑海門戶,當歐、亞交通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古希臘的移民城市,稱拜占庭,公元前660年為希臘人所建。但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它卻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重建並擴建了拜占庭,並於公元330年宣布遷都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意謂“君士坦丁之城”,別稱“新羅馬”。從此,這個城市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曆史,君士坦丁的名字與這個城市溶為一體,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1453年被奧斯曼人的軍隊圍困,5月穆罕默德二世的軍隊攻入城內,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滅亡。君士坦丁堡為奧斯曼帝國占領,並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更名為伊斯坦布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