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337~476
人物
.阿斯基多
.法西爾
.費爾姆
.弗裏提蓋倫
.狄奧多西
.阿提拉
羅馬政府在敵人眼中一天比一天軟弱,而對它自己的臣民來說,則是一天比一天更為凶惡、更為可厭了。隨著公眾災禍的增多,賦稅日益加重;愈是到了必須勤儉度日的時候,勤儉的風氣愈被人忽視,心術不正的富人把不平等的負擔從自己身上轉移到人民身上……臣民寧可接受野蠻人的更為簡單化的暴政統治,逃亡到森林或山區中去……過去人們極力追求的羅馬公民稱號,他們現在隻感到非常厭惡,紛紛放棄……如果所有的野蠻人征服者有可能同時全被毀滅,他們的徹底毀滅也不可能使西部帝國重新得到恢複:如果羅馬還仍然存在,她也決不可能再具有原來的自由、品德和榮譽了。
——愛德華·吉本
帝國的尾聲
公元337年,君士坦丁死後,他的三個兒子和兩個侄兒分治帝國。帝國內部爭奪權力的鬥爭又延續了16年(337~353)之久。公元353年,君士坦丁的次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統一了帝國。但不久就被君士坦丁的侄兒朱裏亞努斯推翻。363年,朱裏亞努斯在與波斯的戰爭中負傷,歸途中去世。此後,帝國又出現了兩個奧古斯都。公元378年,東部帝國的奧古斯都瓦倫斯(364~378年在位)在和西哥特人的作戰中戰敗身亡。繼位的提奧多西(379~395年在位)對西哥特人采取綏撫政策,並依靠蠻族軍隊,以基督教為國教,在一個短時期內恢複了統一的局麵。但在他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分別掌管東西兩部,帝國終於分裂。
與此同時,奴隸、隸農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反抗鬥爭日趨激烈。公元368年~369年,在不列顛爆發了納稅人起義。在高盧,被戴克裏先鎮壓下去的巴高達運動再次掀起,其勢力幾乎遍及整個高盧地區。到5世紀時,羅馬在不列顛、高盧、西班牙的統治已經全部瓦解,代之而起的是眾多的日耳曼人的小王國。
從公元4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開始,在北非爆發了規模巨大的阿哥尼斯特運動。“阿哥尼斯特”意為“爭取正當信仰的戰士”。運動的參加者是奴隸、隸農和其他貧苦人民,此外,還有遭受羅馬統治的柏柏爾人。運動的中心是努米底亞和毛裏塔尼亞。領導這次運動的是柏柏爾人阿斯基多和法西爾。起義者以木棍為武器,襲擊大地主的領地,焚毀奴隸名單和債券。40年代後,阿哥尼斯特運動因遭到軍隊的鎮壓而暫告失敗。
到了70年代,阿哥尼斯特運動又一度形成高潮。領導者是毛裏塔尼亞的部落首領費爾姆。起義者占領了毛裏塔尼亞的大部分地區。他們搗毀大莊園,焚燒愷撒樂亞城。在起義發展過程中,曾有許多羅馬士兵加入了起義隊伍。公元373年,羅馬政府派提奧多西前往鎮壓,經過兩年戰爭,費爾姆戰敗自殺,起義再次轉入低潮。
費爾姆起義失敗第二年,羅馬帝國的北疆又爆發了西哥特人的大規模起義。原在中國北方的匈奴人西遷(東漢時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降漢,北匈奴西去至中亞),4世紀時出現在頓河草原,公元375年征服東哥特人,迫使西哥特人渡過多瑙河,公元375年,居住在多瑙河下遊的西哥特人由於受到來自中亞的匈奴人的威脅,要求遷入羅馬境內。在他們解除武裝、提供人質的條件下,羅馬皇帝瓦倫斯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同時還允諾向他們拔給土地,供應糧食。
西哥特人進入帝國以後,羅馬政府不但不履行諾言,向他們供應糧食,相反卻向他們勒索沉重的捐稅,拐賣哥特人充當奴隸。西哥特人走投無路,被迫起義。當地的奴隸、隸農和農民也紛紛加入起義的隊伍,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公元378年,以弗裏提蓋倫為首的起義軍與瓦倫斯的軍隊會戰於亞得裏亞堡附近,結果羅馬軍全軍覆沒,瓦倫斯也斃命喪身。
公元379年,弗裏提蓋倫逝世,哥特人內部發生糾紛。狄奧多西使用懷柔措施,把色雷斯、馬其頓一帶讓給哥特人居住,起義得以平息。在奴隸起義和外族侵襲的雙重打擊下,公元394年,由鎮壓起義者起家的狄奧多西最後一次把搖搖欲墜的羅馬帝國統一了起來,然而統一是短暫的,住在多瑙河、萊茵河的日耳曼人各部落,依然像浪潮一般地向羅馬帝國席卷而來。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346~395)逝世。他在臨終前,將帝國分與兩個兒子繼承,隨即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東羅馬定都君土坦丁堡,西羅馬定都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