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新帝王本紀(3)(3 / 3)

第三:張冠李戴。

關於楊廣的這個“香豔版”篡位故事為何會如此邏輯混亂、漏洞百出呢?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因為《隋書》的編撰者魏徵等人並不是這個故事的原創者。最早“創作”出這個故事的人其實是隋末唐初一個名叫趙毅的人,《隋書》的記載正是直接取材於趙毅所著的野史——《大業略記》。

這本書的史料來源其實並不可靠,大多是當時民間流行的一些雜談、逸事和傳說。眾所周知,隋末唐初的百姓對“暴君”楊廣可謂恨之入骨,所以趙毅很可能正是懷著同樣的心情、出於批判楊廣的考慮,才根據民間傳說創作出了這個故事。而《隋書》的編撰者魏徵等人作為新朝大唐的臣子,當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批判舊王朝、詆毀舊統治者的機會,所以經過加工處理後,將這個故事收錄進了官修正史。

可就在他們加工處理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一個“張冠李戴”的錯誤。

讓我們先來看看《大業略記》中的記載:高祖在仁壽宮,病甚,煬帝侍疾,而高祖美人尤嬖幸者,惟陳、蔡而已。帝(楊廣)乃召蔡於別室,既還,麵傷而發亂,高祖問之,蔡泣日:“皇太子為非禮。”高祖大怒,嗜指出血,召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岩等令發詔追廢人勇,即令廢立。帝(楊廣)事迫,召左仆射楊素、左庶子張衡進毒藥。帝(楊廣)簡驍健宮奴三十人皆服婦人之服,衣下置杖,立於門巷,以為之衛。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

很顯然,在趙毅的記載中,楊廣非禮的對象是隋文帝的另一個寵妃:蔡氏,而不是《隋書》所說的陳氏。

《隋書》為何如此“張冠李戴”的原因,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隋書》中這個“香豔版”的篡位故事,純粹是在野史的基礎上加工處理的結果。也許正因為取材於野史,所以《隋書》編撰者才不敢貿然把趙毅在“非禮事件”之後極力描述的那個“進毒藥”致“高祖暴崩”的情節收進宮史。因為並沒有過硬的證據支持“楊廣弑父”的情節,所以魏徵等人隻能在《隋書》中采取暗示手法。

假使大唐的開國君臣早已掌握了“楊廣弑父”的證據,那他們肯定會在起兵推翻隋朝的時候大張旗鼓地昭告天下,怎麼可能把這個攻擊隋煬帝的有力武器一直藏著掖著,直到時過境遷之後才在修撰《隋書》的時候語焉不詳地進行暗示呢?

關於楊廣的“妖魔化”故事就這麼在曆史的記載中流傳了下來。千百年來楊廣在無數世人的心目中始終是一副麵目猙獰、張牙舞爪的形象。這個既可怖又醜陋的楊廣幾乎成了亂臣賊子、凶悖之徒、暴君、獨夫的代名詞。

不過公元604年的楊廣當然意識不到這一切。

這一年的七月二十三日,楊廣如願以償地登上了大隋帝國的皇帝寶座。他躊躇滿誌、意氣風發地俯視著這片美麗的江山和匍匐在他腳下的萬千子民。他仿佛看見壓抑在心中多年的壯誌、激情和夢想正源源不斷地噴薄而出,化成一片彪炳日月、照耀千古的煌煌帝業……

六、惡之花:曆史的吊詭

楊廣登基之後,第一時間命楊約縊殺了廢太子楊勇。此舉讓楊廣五弟、漢王楊諒頓生唇亡齒寒之感。八月,時任並州總管的楊諒斷然起兵,兵鋒直指京師。楊廣命楊素發兵數萬前往征討,不到兩個月便迅速將其擊潰。楊諒請降,被廢為庶民,最後幽禁而死。

至此,楊廣四個同父同母的兄弟已經有三個死於非命,均未能得享天年。

當年,隋文帝楊堅曾經不無自豪地對群臣說: “前朝的天子們,大多沉溺情欲、寵幸姬妾,致使嫡子與庶子為了繼承權而爭鬥不止,所以才有廢立太子之事,甚至導致國家危亡。朕別無姬妾,五子乃一母所生,可以說是真正的骨肉手足!所以朕從沒有這方麵的憂慮。”

然而,就是這五個“真正的骨肉手足”,卻上演了一幕幕骨肉相殘的悲劇。其中,長子楊勇和五子楊諒死於楊廣之手;而三子秦王楊俊則在較早前被楊堅罷官勒歸私邸,最後抑鬱而終;四子蜀王楊秀也是被楊堅廢為庶民,後遭終生禁錮,一直苟活到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繼楊廣之後被宇文化及所殺。

這樣的結局對於當年那個因“五子同母”而引以為傲的楊堅來講,無疑是一個絕妙而無情的諷刺。

楊廣即位三個月後,他平滅陳朝時從江南擄回的後主陳叔寶也在一片淒涼中無疾而終了。

楊廣決定替他做件好事。

雖然已經亡國了,可畢竟是一代帝王嘛,死後總要有一個諡號才好。楊廣認認真真地翻閱了好幾遍《逸周書·諡法解》,左看右看,思前想後,最終挑了一個字: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