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從無為而治治國到“仁政”的實現(1 / 1)

《漢書·景帝紀》讚曰:“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躬儉,孝景尊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漢代文景之治所以會出現,漢文帝起了承上起下的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史書對文帝讚美有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初以道家的無為而治治國,竟然實現了儒家“仁政”、德治的理想。《史記》卷十《孝文本紀》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後仁。……’。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嗚呼,豈不仁哉!”集解引孔安國曰:“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這就清楚地告訴人們,漢初實行了“仁政”。

如果說漢初實現了“仁政”,而其關鍵人物就應是漢文帝。史籍對文帝多有讚頌,今擇其要者,錄如下,共分析研究。《史記》卷十《孝文本紀》載孝景皇帝元年(前156)十月,製詔禦史:“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製禮樂各有由。……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梁,不異遠方。除誹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以育群生。減嗜欲,不受獻,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孥,不除無罪。……朕既不敏,不能識。此皆上古所不及,而孝文皇帝親行之。德厚侔(齊等)天地,利澤施四海,靡不獲福焉。明象(形狀)乎日月,而廟樂不稱,朕甚懼焉。”其後。丞相等臣謹議:“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高皇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天子與郡國諸侯都要世世年年祭祀祖宗之廟。這一段話高度稱讚了漢文帝的盛德與功績。

《漢書》卷四《文帝紀》讚曰中進一步稱讚了漢文帝,內雲: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輿無所增益。有不便,輒(總是)弛(廢弛)以利民。嚐欲作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身衣弋締(黑色的厚繒),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淳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南越尉佗自立為帝,詔貴佗兄弟,以德懷之,佗遂稱臣。與匈奴結和親,後而背約入盜,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恐煩百姓。吳王詐病不朝,賜以幾杖。群臣袁盎等諫說雖且,常假借納用焉。張武等受賄金錢,覺,更加賞賜,以愧其心。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儀,斷獄數百,幾致刑措。嗚呼,仁哉!”這一段評價說漢文帝為了“利民”,在即位二十三年之中,“宮室苑囿車騎服輿無所增益”。有不方便之處,總是廢除要興建的工程。並舉出具體事例加以說明,如,曾想作露台,召來匠人計算,說需要花“百金”。文帝就說:百金,是中等民戶十家的財產。我住著先帝留下的宮室,常常感到羞愧,為何還要作露台呢?又如,自己身上穿著黑色的厚繒;所幸的是竇皇後失明之後,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服不拖地,帷帳也無文繡,表示淳樸,為天下率先作出了榜樣。為自己修建的陵墓霸陵,用的都是瓦器,不讓以金銀銅錫作為裝飾;又利用了山的地形,不起墳堆,節約了民工。又舉例說:南越尉趙佗竟自立為帝,文帝詔其兄弟麵談,以德懷柔,佗遂去其帝號稱臣。又與匈奴結和親後,匈奴背約入盜,文帝隻令邊防守備,又恐煩勞百姓,而不發兵深入征討。吳王濞詐稱有病不朝,文帝還賜以幾杖。群臣袁盎等人諫說懇切,文帝常常表示要加以納用而實際上並沒有采納。張武等人接受行賄的金錢,文帝發現後不僅沒有處罰,反而加以賞賜,以使其內心慚愧。總之,文帝專門以恩德感化民眾,因此海內富庶,並興起了禮儀的建設,一年中僅斷獄數百,幾乎不用刑罰。啊!這是多麼的仁德!

漢文帝之所以能如此作,是因為他認識到關心民眾的生活與鞏固漢朝的統治二者是一致的。所以,他把關心民眾的疾苦放在了第一位,結果他在改善民眾生活、促進社會進步與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取得了雙贏。

總之,西漢初期以“黃老術”為指導竟然實現了儒家“仁政”、德治的理想。如果沒有西漢初期的“清靜無為”與以法治國,也就沒有後來的西漢中期實現的中國的大一統與國家的振興。所以,西漢初期這一段曆史是值得中國人民永遠懷念與記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