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三桂稱帝(1 / 3)

一、 汪士榮勸吳三桂稱帝

一六七八年一月,冬天的酷寒尚未褪去,春的氣息已在寒冷的蒼穹裏流淌起來。

衡陽城內一幢並不豪華的大宅院裏,吳三桂在焦灼不安地來回踱著步。他的身軀依然是那麼偉岸,然而他的步履顯得蹣跚而露出些老態來。

吳三桂在等著一個人。

令他變得煩躁不安的是戰爭局勢的變化。他萬萬沒有想到局勢會變化得這麼快!自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起兵反滿之時起,自己幾乎控製了半個中國,全國到處都有響應自己的反清複明的民眾。然而,自從自己稱王之後,形勢便開始急轉直下。先是王輔臣投降,再是耿精忠和尚之信投降,最後連孫延齡也要反叛。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要說錯的話,無非是自己稱了王。可是,總得有人稱王啊!不是自己,別人也得稱王啊!總不能真讓朱家之人坐享其成吧!

然而,不管他怎樣想,形勢終歸已經朝自己不利的方麵發展了。從應者雲集到四麵楚歌,吳三桂差不多已經陷入一種孤立的狀態。而自己的將士經過這些年的血戰,卻因沒有取得重大勝利也變得心灰意冷,士氣因此而一落千丈。

如何扭轉這種被動局麵是當務之急!

他聯想到造成這種局麵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稱王的時機把握不準。由此,他想起了方獻廷。方獻廷是那麼勸自己不可稱王,自己竟然沒有聽他的。如今,他已經離自己而去,後悔也沒有用了。

他又聯想到勸自己稱王的汪士榮。說實在話,此時他心裏有些怪他,甚至恨他。他覺得如果不是自己聽信他言而稱王的話,形勢也許不會發展得這麼快!然而 ,他立即覺得自己好沒道理。因為雖是汪士榮勸自己稱王,但是,最終決定稱王的還是自己。所以,自己不應該怪罪汪士榮。再說,自己終究要稱王的,自己起兵的目的不正是要成就王業麼?

吳三桂突然意識到自己這樣怪來怪去優柔寡斷於事無補。他捫心自問:是因為失利而使自己變得信心不足,變得老態龍鍾了,還是因為自己心理老化而變得信心不足,所以屢屢失利呢?也許二者兼而有之。看來自己若想走出困境,首先得調整自己的心態。自己不能再怪別人,須認真考慮下一步該如何做!俗話說,解鈴還須係鈴人,自己還得仰仗汪士榮。

吳三桂要等的人正是汪士榮。

汪士榮心情有些沉重地走進王府。說實在話,他心裏也不好受。他一直在琢磨失利的原因。汪士榮見吳三桂神情急躁,心裏黯然地坐下。他打算等候吳三桂的責罵甚至處罰。

吳三桂見他情緒低落,便笑著說:“汪士榮不能未老先衰啊!我吳三桂都還沒有退縮,你汪先生怎能退縮呢?”

吳三桂之言突然激起了汪士榮心中的萬丈豪情,汪士榮激動地說:“若大王有信心,汪某必學孔明先生,為大王之帝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吳三桂聽後,也頓時情緒激昂起來,動情地說:“有汪先生此言,吳某此生足矣!”然後執汪士榮之手問:“汪先生以為我們屢屢失利的原因何在?”

汪士榮說:“在於我們漢人之心地狹窄!”

吳三桂問:“難道先生不覺得我們錯在稱王之事上麼?”

汪士榮笑道:“稱王有什麼錯?請問大王:你起兵的目的是什麼?”

吳三桂說:“當然是成就王業!”

汪士榮說:“這不就對了麼?反滿是為了王業,成就王業便要反滿!將韃虜趕出中國之後,總要人來當王吧!不是朱姓人家,便是吳姓人家,或者是參與起兵反滿的其他人!朱家之人沒有費力氣,無寸長之功,自然不能稱王!而其他人既沒有你這麼德高望重,又沒有你這麼大的功勞,舍你其誰?”

吳三桂便困惑起來,不解地問:“既然如此,在我稱王之後,為何我們不僅沒有更加強盛,相反還衰弱下去呢?”

汪士榮說:“所以汪某認為是漢人心地狹窄!”

吳三桂問:“此話怎講?”

汪士榮說:“你當年起兵之時,由於以反清複明為口號,大家便紛紛響應,因為漢人們覺得這天下是大家的,仿佛參與反滿便能從中分到什麼似的,所以,響應者雲集。然而,當你稱王之後,大家覺得這反滿對自己沒有好處了,又紛紛退卻!其實,如果反滿真成功了,也不可能將大江山分得七零八落的,一人占領一點。自古以來,便是一家之人的天下!”

吳三桂說:“我們在起兵之初,可是擁立朱三太子的呀!按理說,大家都知道這天下得來之後,並非可以讓大家分,而是必須將其送給朱家,也就是說,他們本明白自己起兵之結果隻能為朱家爭奪天下,卻為何幹得那麼起勁,而一旦吳某稱王,他們卻紛紛退卻?”

汪士榮沉思良久,肅然說:“汪某覺得其關鍵在於漢人們認為這天下是漢族朱家的!因為朱家是天子之家!天下在朱家之手中時,漢人覺得心安理得,因為朱家也是漢人!而天下落到滿人之手裏,漢人們便紛紛反對,因為滿人非漢人!”

吳三桂笑道:“先生之言,使我越來越糊塗了!”

汪士榮說:“說得明白點,在漢人心目之中,這天下是有主人的,是朱家之天下。若讓外族掠去,便是失漢人之麵子,所以大家紛紛反對,而在漢人之手時,必是朱家的,別家想去爭,便是無理!所以,無人會幫他去爭。”

吳三桂笑道:“這麼說來,漢人天生便有種奴性麼?”

汪士榮說:“正是如此!在漢人心目之中,都有自己的主。君主為萬民之主,也是至高無上的主。除此之外,各人還有各人的主,像當官者,上司是下司之主;像平民者,以官為主,或以主人為主;像商人,以錢為主等等。所以,漢人有句名言便是:國不可一日無君!也就是說漢人認為:有帝便是有主,無帝便是無主。有主之人往往會活得有滋有味,因為他心中會像有著支柱;無主人往往活得沒精打采,因為他心中會像沒有信仰一般。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是心中沒有著落!”

吳三桂問:“依先生之見,我們如今怎樣走出困境?”

汪士榮斷然地說:“大王唯有稱帝一途!”

吳三桂一驚,說:“如今已因稱王而造成如此局麵了,若再稱帝,隻怕……”

汪士榮說:“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吳三桂說:“願聽其詳。”

汪士榮說:“昔年你稱王之時,反滿者非一家之兵。俗話說,各為其主。大王麾下之將士自然想擁你稱為王,而別家之將士自然也想擁自家之主為王。所以便呈分裂之局勢。如今,王輔臣、耿精忠、尚之信等已降清,反清之力量唯有大王的隊伍!”

吳三桂問:“稱帝會帶來轉機麼?”

汪士榮說:“唯有稱帝,大王麾下之將士才會覺得自己在為自己的主人打天下,因此而變得幹勁十足舍生忘死!”

吳三桂思考很久以後說:“先生之言雖善,但據本王所聞,曆來成帝王者,還須順乎天意。本王莫非等問問天意之後再說如何?”

汪士榮說:“可以!”

吳三桂說:“依先生之見,如何探知天意?”

汪士榮說:“南嶽衡山是天下五嶽之一,山中自有神靈居住,前往一問即可!”

二、 吳三桂登南嶽問天意

汪士榮別了吳三桂,便來找陳三強。

汪士榮知道吳三桂心中其實非常想稱帝,隻是怕違背天意使自己稱帝不成反受其害,所以變得猶豫起來。汪士榮覺得要使吳三桂消除顧慮,自己得籌劃籌劃。

汪士榮來找陳三強,就是為了此事的。

汪士榮剛坐穩,便直言相問:“陳管家可想讓大王稱帝麼?”

陳三強一驚,說:“想呀!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何況是公子稱帝!公子若能稱帝,我們這些人不知要得多少好處呢?我陳三強早就想公子稱帝了,做夢都想!”

汪士榮說:“既然想,你便得出點子力!”

陳三強毅然地說:“先生吩咐吧!即使要陳某上刀山,下火海,陳某也願意幹!”

汪士榮笑道:“沒那麼嚴重,隻要陳管家去趟南嶽即可。”然後告訴陳三強該如何如何。陳三強點點頭答應了。

吳三桂要汪士榮擇個黃道吉日,準備上山去問仙。汪士榮說二月初一就是個好日子。

二月初一那天,汪士榮陪著吳三桂上南嶽。

那天天晴,但太陽不夠明朗,毛毛糙糙的,像長滿絨毛的線球。陽光撲在身上,也無炙熱感,隻有微微的熱量滲透過吳三桂的衣裳,伏貼在他的肌膚上。

吳三桂覺得癢酥酥的極舒暢脫口而出地說:“真是好天!”

汪士榮說:“不是天好,而是大王鴻福齊天!”

吳三桂問:“此話怎講?”

汪士榮說:“自過年以來,一直是陰雨天氣,為何今日卻晴朗起來呢?隻怕是上天得知大王要問天意,因感動而出來的呢!”

吳三桂爽朗地笑起來。汪士榮的心裏也為之一鬆,因為好久沒聽到吳三桂這麼爽朗的笑聲了。

吳三桂一行人來到南嶽大廟前,隻見大廟雄偉,四周又都是蒼翠鬆柏,忍不住在心裏讚歎一聲,然後邁進去。

吳三桂走進南嶽大廟正殿,向聖帝舜行跪拜之禮,然後起立,閉目沉思片刻,便轉過身子朝旁邊一老僧走去。

吳三桂朝老僧行了一禮,然後說:“本人想測問一下吉凶,不知可否?”

老僧對他目視很久,轉言說:“此處非施主測問之處!”

吳三桂問:“卻是為何?”

老僧說:“此處乃市井小民祈福求平安之處,施主所問非小民之禍福,老僧豈能為你求菩薩?”

吳三桂聞之暗驚:難道自己真有天子跡象不成?不然,老僧為何說自己所問非小民之禍福?他更加虔誠地問:“那本人該上何處去問呢?”

老僧說:“須上祝融峰去問。”

吳三桂答謝道:“多謝高僧指點。”然後轉身就走。

老僧突然喊道:“施主慢行!”吳三桂隻得站住,問老僧何事?

老僧說:“施主此時不能上山!”

吳三桂問:“那本人該何時上山呢?”

老僧說:“施主須在山下洗耳恭聽淨塵身,等日落月升之時方可上山。”

吳三桂恭敬地說:“多謝高僧指點。”然後轉身走了。老僧像突然想起了什麼,想說些什麼,然而終於什麼也沒說。

太陽剛剛沉墜到天際處,吳三桂一行人又出發了。西邊已看不到太陽,隻剩下一片紅雲,像血一般。集賢峰間,雲霧縈繞,有如仙境。經過一段攀登,他們來到祝融峰下。此時,他們腳在地上走,雲在身邊纏,使他們一時半刻搞不清到底是在天上,還是在地下。

吳三桂見此佳境,心情立即開朗起來,笑說:“唐代詩人韓愈有詩讚此佳境曰:‘祝融方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裏。’本王原以為這是詩人的誇張之作,今日一見,卻覺得佳境勝詩。”

吳三桂極少談及詩文,隻因自己出身武科,對詩文少於研究,怕自己搬弄詩文會貽笑大方。今日因心情極佳,又見此境,才忍不住有感而發。

汪士榮說:“祝融曰火神,道教傳說祝融是在這裏升仙的。明萬曆年間,道教徒為了紀念祝融升仙,特號召民眾在此峰上建造了祝融殿,也稱老聖殿。看來,老僧說大王的問天之處可能就在這裏!”

吳三桂點點頭,然後腳下不停地朝祝融殿走去。

走進祝融殿,吳三桂朝火神跪拜下去,心中默默祈禱 ,口裏念念有詞。於是,一種奇異的現象出現了。

寧靜而溫和的夜空之中,飄飄蕩蕩鬆鬆散散的雲和朦朦朧朧纏纏繞繞的霧融合在一起,將南嶽群峰擁著簇著,像一種思念,更像一種溫情。讓人琢磨不透,給人以神秘之感。

突然,雲霧深處,那大山的盡處,突然有一個巨大的火球升起,然後滾動起來,最後又在雲霧深處消失。

汪士榮詭秘地對吳三桂說:“大王精誠所至,火神顯靈了!”

吳三桂點點頭,肅穆地端視著供奉在祝融殿裏的火神。

吳三桂領著眾人剛要離開祝融殿,殿後突然走出一白眉老人。吳三桂心中暗驚:難道真是神仙下凡了不成?想到此處,吳三桂凝目望去,隻見老人童顏鶴發,與傳說之中的神仙無仙,便試探地說:“你是神仙麼?”

老者說:“你看我是仙,我便是仙!”

吳三桂一愣,一時半刻弄不清其中玄機。心想:既然我說你是仙你便是仙,我且先將你當做神仙看看。吳三桂便問:“神仙可知老夫上祝融峰所為何事?”

老者說:“為山水日月之事而來!”

吳三桂心裏急轉:什麼是山水日月之事?但他又不能問,隻好繼續沉思。突然,他覺得有如福至心靈,頓時明白了其意是指江山社稷之事,心裏頓喜,心想:神仙果然不同於凡人,真有未占先知之能!

吳三桂又問:“天意如何?”

老者說:“天意豈能輕泄?”

吳三桂說:“本人心中有惑,想問計於神仙。”

老者說:“心中有惑者,解惑者須是自己。即便是神仙,也不能越俎代庖!”

吳三桂於是想起父親當年和自己談起的往事。那是自己剛剛成家時候的事了。父親告訴他,說他出生之時,父親去占卦時得到錢瞎子送給父一偈,其文是“夫人本無主,隻因鳳凰生。若尋出頭日,等到夕陽西。”父親說此偈大有深意,並要吳三桂在年老之時,加以驗證。如今,事情已經過去幾十年了,他卻無法驗證!因為,到目前為止,他還沒完明白其意是什麼。吳三桂心中一動,莫如現在問問老神仙!於是,吳三桂問:“請問老神仙,本人心中有一偈,不知是何意,神仙可否能為我解答麼?”

老者說:“說來聽聽!”

吳三桂便將此偈念了一遍。

老者沉思良久,之後說:“此偈正可解你心中之惑!”

吳三桂聞之,心中大震!難道上天安排我有此鴻福麼?看來自己真要趕快稱帝了!吳三桂心中胡思亂想了一陣,突然想起自己尚沒答謝神仙,便要對神仙作揖。可是,抬頭一看,眼前哪裏還有神仙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