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混”得怎麼樣(1 / 1)

在當代的中國,有一個字在社會學意義上被用得較為普遍,頻率也頗高,這個字便是“三點水”加一個“昆”字的“混”。“混”字在本義和許多引申義上是帶有貶義的,比如“混亂”、“混淆”“混蛋”,比如“混水摸魚”“魚目混珠”。如果人們不敬業不勤奮勤懇地工作,便被稱之為“混日子”的“二混子”。

“混日子”在很長的曆史時期是帶有濃鬱的貶義色彩的,可這一二十年情況卻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即人們把搞工作幹事業都開始叫成了“混”。朋友相見,問一聲“混得咋樣”?回答便是“馬馬虎虎”;熟人相遇問一聲,“忙什麼呢”?對方便曰“瞎混”;仨倆同學聚在一起,聊起某位同學,便可能發“那小子混得挺好”或“那小子混得真慘”之類的感慨。這個“混”字,包括“混官、混權、混錢”,或叫“混帽子混位子混票子”,也包括“混車子混房子混娘子”,“混吃混喝混抽”,還包括“混國內遍遊國外溜達”。內容真是全麵得很。

把“幹”“奮鬥”“努力”“追求”之類的詞通通換成了“混”,大約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中國人精神上的放鬆和語言上的幽默,這大約是值得肯定的一麵。有好多說“混”的人,其實並不是在混,而是為了事業耗盡全副精力在拚,在苦鬥。他們用那個輕鬆調侃的“混”字,掩藏了自己的沉重與真誠。這也算人們的一種新的活法或曰新的處世之道吧,某種意義上,也是迎合世人口味,怕因自己與別人行動上的不同為自己帶來非議和麻煩。別人在“混”,自己也就講“混”吧,如此可能才能安穩地立足於世。

另一方麵呢,“混”字也十分準確、傳神地表現出了某些人的無奈。就我國目前的一些社會機製、用人機製而言,在某些時候某種條件下某些人無事可幹,或雖有事可幹,但因為各方麵的製約,無法放開手腳去幹,真真乃“有心殺敵,無力回天”,隻好將這份無奈咽進肚子裏,然後變成一個多種滋味凝結在一起的“混”字再吐出來。這裏麵,充滿了把握不了自己命運的無奈與浩歎。

在現時的中國,“混”已不是個別現象,而在某種程度上已形成了一種氛圍。一部分人確實已在渾渾噩噩地混日子混薪水了,而且大大地提不起精神,這裏麵包含著民族精神的一種頹廢傾向。

“混”字雖然有輕鬆有幽默的一麵,但也有消弭人的精神人的意誌人的進取心的一麵。對於這種情緒,似乎有必要糾正一下。如何糾正,教育和引導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恐怕是校正某些扭曲了的社會機製,包括獎懲機製、糾錯機製、引導機製等等。隻有這樣,才能縮小“混日子”的人的市場,也才能使在語言學上審美意義上都不那麼輝煌的“混”字向幕後隱退,去發揮它本義的應有的功能。

讓“混”字回歸原文,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得到的事情,可如果想做好這件事,就得有點認真勁,就得來點真格的,以“混”的態度解決“混”的問題,那大約是行不通的。

199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