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正在試刊中的《中國市場經濟報》,被該報招聘采編人員的啟事所吸引。但壓低了腦袋仔細一看,卻與我輩絕無緣分。何也?有一條硬杠——年齡在35歲以下。而“在下鄙人兄弟我”呢,遲看這一啟事700多天(想早看也看不著)。當然這啟事本身並未帶給我什麼遺憾,因為我好賴端著隻鐵飯碗,且因怕端其他碗不習慣不踏實,壓根兒就無“改換門庭投靠許旅長”的打算。但這條啟事確實又帶給我太多的遺憾太多的感慨。我的第一感覺是,已到了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緊迫而又無奈的境地。

關於中年的話題,古老而又新鮮。對此感興趣者頗多,因為中年層在人類群體中畢竟不是少數。中年人有時很可憐,老是呼籲人們理解,無論立起來的,未立起來的,有成就的,沒有成就的,莫不如此。前幾天看了一個由中央電視台製作的關於中年人的專題節目,感覺不是太壞,也不是太好。在我看來,什麼理解萬歲,自己理解就可以了,用不著爭取什麼理解與同情。

中年人將會被拋到曆史長河的岸邊,這是不可回避的事實。雖然中年人眼下正做著船夫、艄公、纖夫,扮演著頂梁柱的角色,但一天天失去分量與色澤是絲毫不容懷疑的。但中年人也用不著悲觀。中年人其實是老年人羨慕的對象,就像相聲演員唐傑忠說的,“中年人,你們知足吧”。

中年人最要緊的是要抓緊時機,幹一番事業。根據經驗30歲至45歲是一個人的事業高峰期,是最能出成果的年齡。中年人有緊迫感是好事,可以促使自己全力以赴搞好事業。“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句詞是此時此刻我最大的心靈寫照。

199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