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雜文的古紙味(1 / 1)

大凡作點學問、寫點文章的人,都不能不從古紙堆中找點東西,以引起話題,或作為論據,證明自己的某種觀點,或僅僅為文章增加色彩。用句正規的話,叫引經據典。

雜文是一種文學體裁,其強烈的思想性與周密的論辯性,是憑依其形象性與藝術性來表現與凸現的。文學性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書卷氣大約算主要的一種。書卷氣中,古紙味又是主要的內容。“古紙”可以增加曆史厚重感、文化層次感、時空映照感、經驗證明感和曆史推論感。

所謂古紙味,即引用“詩雲子曰”“十三經注疏”“二十四史”,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雜文需要文化底蘊,曆史情境,詩詞意味,需要古人與今人思想及行跡的對照,需要現實對曆史的借鑒。在雜文寫作中如果能夠正確準確適度地引經據典,揮灑自如地調遣“古紙”,便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與感染力。從雜文史的角度看,大凡文筆縱橫恣肆、思想敏銳深刻、卓有建樹的雜文家大都具有廣博與深厚的古文化功力。大凡深沉雋永、凝練厚重的雜文也大都得力於古文化的潤飾與熏染。作這樣的判斷,大約不是沒有根據,不是武斷的,而有一定的道理在。

引用“古紙”要適度、適當,如果言必古代,處處是古人的言語、行為,處處是“古紙”,則文章便充滿了一股黴味。有些雜文,前麵引一段曆史典故,或一段古人妙語,後麵引出現實與之對照,然後得出結論。這樣的文章有幾篇可以,而且也屬於“百花”中的一個品種,可如果這種雜文充斥報刊,一個雜文家終身或以絕大多數精力從事這種工作,則就不那麼美氣了。太依賴“古紙”,可能就會食古不化,以古論古,就會成為令人生厭的掉書袋者。寫雜文是一種創造,引古人的東西是為了更好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如果隻能羅列古人的貨色,或者為了賣弄學問而故弄玄虛掉書袋,即便是“學富五車”,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雜文家,也寫不出有血有肉、有思想性、有時代感的雜文。

引用“古紙”,應當引用得隨意、有機、精巧,要將僵死的東西用活。引古紙要化古為今,化人為我,使其成為文章的血肉,而不要成為文章的鞋帽衣裳,成為脂粉、首飾、裹腳布之類。

書卷氣是好氣,是作家追求的目標之一,但真理向前走一步就會成為謬誤,書卷氣過了頭就可能成為腐酸氣。在當前的雜文創作中,存在兩方麵的偏向:一曰一些作者缺少古紙味書卷氣,文章顯得幹巴單調膚淺;二曰一些作者研究現實不夠,缺少真知灼見,隻能一味地到古人那裏討生活,做一些文字搬家的遊戲。而真正將曆史與現實、“古紙”與現實人生結合得精巧、準確、大氣的,卻為數不多。玩“古紙”是件高雅而艱辛的事業,能將其玩好玩出名堂更為不易。雜文界的現狀大約是對此論的確切的注解。

寫雜文的人,大約還須努把力,把雜文與“古紙”很好地結合一下,一方麵密切關注現實生活,另一方麵也可以從“古紙”中找感覺,找語言,找技巧,找生發點。要掃去“古紙”上的灰塵,使其成為現實鮮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雜文需要“古紙”味,但這個味必須是雜文所特有的正味,而不能使之變味;可以是“古漢養生精”的藥味,但不能是馬王堆古墓的腐味。

199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