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鹹豐的最後選擇
李開芳的部隊打到京城周邊,勝保和僧格林沁出盡了洋相,動用滿洲精銳,曠日持久,剿不盡太平軍的北伐部隊,而太平軍的主力已在長江流域打得滿人將帥沒有還手之力。鹹豐皇帝實在沒有辦法了,抓住湘軍這根救命稻草,重用了曾國藩。
天津的民兵
鹹豐三年(1853)九月份的中下旬,太平軍的西征部隊和北伐部隊幾乎同時在進行最令鹹豐頭疼的攻擊。在石祥禎攻占漢口兩天後,即九月二十日夜間,林鳳祥的部隊休整完畢,決定趕在官軍對深州合圍前突出,全軍從深州東南麵撤出。四天後,林鳳祥的部隊出現在深州東北方向的交河、獻縣境內,距離河間隻有五六十裏,桂良的擔心變成了現實。
由於官軍防禦空虛,林鳳祥繼續向東北方推進,幾天後抵達滄州,繼續北上青縣。他們在這一天搶到船隻,走運河北上天津。
勝保於九月二十七日抵達靜海縣境內,追上了林鳳祥的主力。勝保馬不停蹄,立即集結部隊投入戰鬥,但是林鳳祥已經攻入靜海城,躲進城內防守。
第二天上午九點,林鳳祥的前鋒已經兵臨天津城下,離城隻有十裏。中午分路直撲天津,用槍炮射擊。
天津守軍主要是民兵,這支民兵的建設者有官員也有紳士。太平軍北上的消息早在春天就傳遍了天津;到了秋天,太平軍越來越近,天津市民大為驚恐。林鳳祥攻入直隸以後,天津的防衛迫在眉睫。長蘆鹽運使楊霈在天津製槍五百杆,招募壯丁,在衙門教演,號稱“蘆團”。
鹹豐也派了一個前任浙江巡撫梁寶常,協同天津地方官辦理團練。楊、梁二人設立了二十八個義民局,每局組織五六十名民兵,按期訓練。
這時天津人當中湧現出一批積極分子。一個名叫張錦文的本地人倡議捐款,給民兵提供經費,並向文謙提出防守方案。文謙對張錦文的方案非常滿意,給了他一支令箭,讓他籌備布防。張錦文自己訓練三千民兵,號稱“鋪勇”。
蘆團和鋪勇,是天津官紳為了對付太平軍組建的兩支民兵部隊。駐防天津的正規軍連年征調到外地作戰,城內隻剩下這兩支民兵。而二十八局的民兵又散布各處,全縣總計隻有幾千民兵,守城的部隊為數不多。
張錦文於九月二十六日偵知敵軍進入滄州境內,連夜參見天津知縣謝子澄,捐獻票錢四千緡,作為招募民兵的費用。他說:“逆賊氣勢囂張,必須打掉他們的銳氣!”
謝子澄說:“天津地勢平衍,無險可守,你有什麼想法?”
張錦文說:“隻要大人下令,在下可以招募民工萬人,在小稍直口挖掘長壕,用草席裹土,做成鹽包的樣子,疊成炮台,安置六座炮盤,或可抵禦逆賊。”
謝子澄道:“張先生如此熱心,就煩勞你去照辦吧。”
天津人第二天就開始修築工事,到了九月二十八日,工事已經造好。張錦文來到縣衙報告,謝子澄又問他:“昨夜獄犯喧嘩,恐怕生變,如何是好?”
張錦文道:“不如把那些夠不上死罪的挑出來,動員他們殺敵贖罪。”
謝子澄喜上眉梢,“這倒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不妨一試。”
謝知縣命令衙役依計而行。回民劉繼德剛剛出獄,振臂一呼,召集了回民一千多人,率隊趕赴教場聽令。張錦文手頭上剛剛預領了鹽稅的二萬兩銀子,全部換成銅錢,分寫小票,給民兵發糧。官紳開會,討論由誰來任司令,謝子澄自告奮勇,穿上短後衣,持槍上馬,率領民兵來到城西小園駐紮。
本縣還有個名叫賈慶堂的熱心人,曾向官府獻策。他說,太平軍可能在水淺處偷渡,村民中有一些獵人,專打水鳥,擅使排槍。他們把槍擱在小船上,用草席覆蓋,推到水中行走,發現目標,開槍射擊,百發百中,人們稱之為“雁戶”。如果官府招募雁戶,設下埋伏,便可防備不測。官紳們認為此計甚好,倉卒招募五百名雁戶民兵,當天就派賈慶堂率領,前往稍直口東南麵埋伏。
謝子澄當上司令的這一天,天津防衛戰打響了。中午時分,太平軍蜂擁而來。謝子澄率部迎戰,蘆團用抬槍射擊,幾萬縣民持械相助,彙成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太平軍將領是個小禿子,矯健絕倫,軍中稱為“開山王”。他手執黃旗,左右指揮,迅奮剽疾。官軍的火槍打不中他,打上麵,他就伏倒;打下麵,他就猱騰;槍一停,他就隨煙而進。一名大沽老說:“這家夥狡猾,非巧取不可。”守軍用兩支槍上下交擊,小禿子防不勝防,頓時就被擊斃。
太平軍失去將領,並不後退,衝到民兵設伏處呼喊渡船。雁戶民兵口裏答應著,推船前行,距太平軍隻有幾步遠時,號鑼一響,排槍射擊,太平軍相繼倒地,都以為碰到了水雷。太平軍遭此偷襲,鬥誌全無,全軍潰退。一些太平軍乘坐二十多艘船向下西河而去。這時已到深夜,守軍也未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