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危如累卵 (2)(3 / 3)

江忠源指出,現在全國大局危難,不能再拖下去了。他請求曾國藩與他聯名向朝廷奏報,並致書海內豪傑,廣集經費,號召湖南忠義之士迅建義旗,蔽江而下。他還說,他要在淮南收集奇傑,以為應援。

江忠源即將主持安徽軍政事務,幕府中缺乏人才,如今身邊隻有一個博學多才的鄒漢勳。他向曾國藩請教,安徽的紳士,除了呂賢基和吳廷棟以外,是否還有可求之人?他希望湖南的左宗棠和劉蓉諸君子能來助他一臂之力,請曾國藩為他邀請。

然而江忠源時運不濟,未能得到左宗棠的輔佐。郭嵩燾確實帶著他的囑托去探了左宗棠的口風,看看這條臥龍是否願意為天下人而出山,但郭嵩燾未能說動柳莊的莊主,江忠源隻好直接寫信給左宗棠,“用詞彌苦”,苦苦相求。

在左宗棠心中,江忠源是個重量級的人物。但他知道,此公臨危受命,兵單力薄,疲於奔命,前途未可樂觀。他狠下心來,謝絕了江忠源的邀請。

曾國藩收到江忠源的信函以後,也來幫江忠源求賢。他請左宗棠訓練三千名鄉勇,訓練好了,就由他帶著這支部隊去增援江忠源。換言之,他想要左宗棠取代王珍去增援安徽。這個提議具有較大的誘惑力。在亂世當中,誰都希望自己手中握有槍杆子,何況左宗棠本來就是帶兵打仗的料子。可是,在左宗棠看來,單單是擁兵三千,還是無法挽回頹局,他拒絕了這個誘惑。

胡林翼也來信了,他始終保持一副熱心腸,力勸死黨建功立業。可惜他自己隻是一個地級市的市長,根本就沒有資格向中央組織部門推薦一名下崗的縣級幹部去當部長以上的大官,不然他早就給皇帝寫推薦信了。

請求出山的呼聲如此之高,左宗棠充耳不聞。他對夫人周貽端說,左宗棠這個名字,從此以後要在塵世間消失了。

左宗棠跟出家人的距離隻有一步之遙,而江忠源雖然登上了高位,卻至死也無緣得到這位高人的輔佐。由於曾國藩變卦,王珍也未能率部隨他作戰。江忠源得不到來自家鄉的支持,隻能做一位孤獨的新巡撫。

且說江忠源在武昌危急時不忍突然離去,湖北大員都已知道,這位救火隊的隊長已被任命為安徽巡撫,他應當立即前往安徽上任。此時皇上給了他自行決定去留的方便。鹹豐說,湖北和安徽相連,哪裏緊急,他就可以去哪裏,不必拘泥於朝廷的成命。也就是說,如果江忠源不願去安徽送死,他完全可以不去,也不算違抗旨意,皇上給了他選擇的特權。

如果換了別的人,也許就留在武昌了。這裏也是前線,留下不算苟且偷安,也是為了保衛疆土,完全說得過去。但江忠源是個認真的人,他知道廬州那邊吃緊,而武昌的敵情已經緩解。他對幕僚們說:“我前次沒去增援鳳陽,是因南昌比鳳陽更急;現在安徽的軍情更緊迫了,我不馬上前往,何以麵對那裏的父老子弟?”

朝廷剛剛任命的安徽省長,決定送死也要去上任。下定決心之後,他在斟酌究竟帶多少兵力過去。這個問題,也可以由他自己決斷。他的親信楚勇,以及他從江西帶到湖北的雲南營和四川營,都可以隨他而去。他很想把這些部隊帶赴廬州,但武昌的防衛似乎離不開他們。太平軍雖然撤走了,但離武昌隻有一百多裏,順風時溯江而上,飛快就能抵達。江忠源不忍削弱武昌現有的兵力,經過再三考慮,決定和音德布一起,帶領在田家鎮收集的一千四百多人先行赴皖,等到敵船全部退出湖北,再把留駐武昌的舊部調入安徽。

十月十一日,江忠源從漢口起程赴任,打算從黃陂一帶取道六安,直赴廬州。為了籌劃安徽全局的作戰,他已派出哨探,偵察安慶和廬江的敵情。這時候,呂賢基駐紮舒城,代理安徽巡撫劉裕珍駐紮廬州,正在急盼他的到來。敵對陣營內,胡以晃也在加快行動,率太平軍主力直撲集賢關外,向北攻擊,於十月十四日攻克桐城。

江忠源走後,湖北的情勢立刻惡化。唐樹義一肩擔任湖北的戰事,打得頗為艱難,一仗獲勝,一仗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