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危如累卵 (3)(2 / 3)

王珍招募湘鄉勇,初衷是為在南昌犧牲的諸君複仇。現在複仇的戰場已經轉移到湖北,王珍義無反顧,整裝待發。忽然得到消息:太平軍已從武昌撤退。王珍仍然打算北上,可是在曾國藩的堅持下,駱秉章把援鄂的任務取消了。

曾國藩開始在衡州舉辦水師,提議將陸軍合並為十個營,決定趁此機會將王珍從自己的體係中排除。現在的曾國藩不再願意插手湖南的司法和軍務,一心一意要組建一支曾家軍。這是他建功立業的全部本錢,是他必須死保的武裝力量。為了給自己留下更多的兵員名額,他命令王珍裁撤部隊,隻留下七百二十人。

王珍雖然恃才傲物,但他在官場上起點太低,沒有曾大人那樣的野心,打算遵命裁軍。這時曾國藩又接到聖旨,要求他親自率領六千名湖南鄉勇前往長江下遊作戰。駱秉章認為,曾國藩遲早要率領他的大部隊走人,那麼本省必須盡可能保留更多的勇隊,於是他叫王珍暫時不要裁撤本隊,視曾國藩的情況而定。王珍得了巡撫之令,留在長沙,每日朝夕練兵。

但是曾國藩暫時還未打算出征,王珍一軍的存在總令他感到不安。他又函商駱秉章,令王珍仍照原議進行裁軍。駱秉章決定,讓王珍精選二營留下,餘部全部遣散回家務農。

駱大人和曾大人朝令夕改,王珍隻能歎一口氣,再一次著手裁軍。曾國藩堅持要裁撤王氏鄉勇,勾起了駱秉章對這支部隊的好奇心。他索性擺轎,直奔王珍軍營,檢閱這支令曾大人耿耿於懷的勇隊。王珍給他看了一出精彩的操演,駱秉章一看就舍不下了。原來這是一支戰鬥力超群的武裝力量!老駱當場改變主意,發布一道命令:“此軍不裁,全隊駐紮省城!”

駱秉章已過花甲之年,不會輕易賭氣,也不會做沒來由的事情,他留下王珍的部隊,自有充分的理由。太平軍正在長江上往來無定,湖南省仍然應該狠抓戰備,否則太平軍打進湖南,叫他拿什麼去抵擋?他把王珍的三千四百名湘鄉勇正式納入自己的指揮係統,令王珍繼續統領這支部隊,認真訓練,嚴加約束,聽候調遣,不得違令。

王珍從此獨立於曾國藩指揮的湘鄉勇體係之外,得以獨樹一幟。有了如此寬鬆的平台,他更加狠抓軍訓,增加了魔鬼訓練的項目,令士卒在腳上綁上鐵瓦跑步訓練,又參考戚繼光的兵書,加以變通,創造出獨特的陣法,令部隊操演。

王珍的部屬個個重視陣法,他的部隊成為出產優秀將領的人才基地,其中以蔣益澧和劉鬆山等人尤為突出。他們習得的城牆陣、梅花陣、大鵬陣等,都是殲敵製勝的法寶。王珍著有《陣法新編》,書中變通古人成法,別具心得,當時作為軍事機密保管,沒有付梓。

為了區別於曾家軍和其他部隊,王珍重新改定軍製。長沙的朋友們提出請求,勸他將平日教學的內容寫成講義,便於營官以下的官兵掌握。王珍撰寫《營製》、《職司》、《號令》、《賞罰》、《練法》五篇,題名為《練勇芻言》。胡林翼認為,王珍的軍製與曾國藩的軍製以及他自己的軍製略有不同,但同樣具有嚴謹寬博的特點。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王珍曾向曾國藩大談建軍思想,曾國藩在組建湘軍時,肯定借鑒了他的思維。

與此同時,曾國藩也在積極建設自己的武裝力量。江忠源在安徽對湖南鄉勇的增援盼眼欲穿,王珍去不了,他就隻能寄望於曾老師。他們通過信函討論建軍方略,曾國藩采納了他的意見:擴軍並不難辦,籌餉卻是難題;鄉勇容易招募,但帶隊將領難求;陸戰容易取勝,水戰卻需要更高的水平。

江忠源曾派夏廷樾和郭嵩燾在樟樹鎮製造幾十具木筏,在筏上載炮,打算用於衝擊太平軍水師。木筏剛剛造好,將要出發,太平軍已經退出鄱陽湖。曾國藩受此啟發,在衡州仿造木筏,拿到江麵上試用,發現木筏笨拙,掉頭困難,並不適用。曾國藩改變主意,決定購買民船,改造為炮船。

對於長江沿線作戰的大局,江忠源為曾老師提供了第一手的參考資料,同時發表了真知灼見。曾國藩綜合各方麵的情報,終於理清了思路:建立水師是第一要務。

十月二十四日,曾國藩向鹹豐奏報:既然武昌已經解嚴,他決定暫緩增援湖北,留在湖南籌備戰船。太平軍以舟楫為營壘,橫行在千裏長江之上,等到他的水師建成,他便駛往下遊,增援長江流域作戰的官軍。

籌辦水師需要大筆的經費。當時廣東解往江南大營的餉銀經過長沙,曾國藩請求截留四萬兩,作為籌辦炮船、招募水勇的費用。他初步確定湘軍的營製,規定每營三百六十人,使用一百四十名長夫,加起來共為五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