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規定了選拔將領的四條標準:第一才堪治民,第二不怕死,第三不急名利,第四吃苦耐勞。曾國藩把王珍排除之後,決定繼續招募六千人,與江忠源的舊部合成一萬人。
剛剛拿定這個主意,江忠源就正式奏請,調曾國藩所練的六千人增援安徽。鹹豐很快就批準了這個請求。他令曾國藩立即選募湖南鄉勇六千名,酌配炮械,籌雇船隻,親自率領,駛出洞庭湖,從長江上遊迎頭截擊,肅清江麵敵船。還令曾國藩在途中抓捕從田家鎮敗退下來的官兵,這些人侵擾百姓,抓到之後,立即斬首,使民眾得以安寧。
但是曾國藩的建軍計劃還在實施之中,距離出兵還有時日,在時間上無法滿足江忠源和皇上的要求。他現在最要緊的事情就是募集人才。十月中的一天,他正與幕僚議事,打算在湘鄉縣城建立忠義祠,祭祀援贛軍陣亡的四名營官,並且以湘鄉勇附祀,大家紛紛表示讚成。忽然門房來報:彭玉麟求見。
曾國藩大喜,對眾人說道:“此人是已故湖北巡撫常大淳之子常豫向我推薦的,說他膽略超群,可以倚重。我同意見他,可他對常公子說,他母喪未及一年,不願出山。我屢次寫信勸他來軍營為國出力,看來終於說動他了。”
彭玉麟第一次出現在曾國藩麵前。寒暄過後,曾國藩一雙三角眼正視著這位訪客,見他言談舉止儒雅不俗,明顯是個讀書人;但他語音爽朗,目光磊落,又有軍人氣概。曾國藩頓時對他起了好感。
彭玉麟說:“蒙曾大人曉以大義,玉麟決意從戎報國,但自誓不求保舉,不受官職。”
曾國藩知道,這是彭玉麟向他擺明正派做人的姿態。上一年八月中旬,彭玉麟從耒陽回到衡陽,照顧生病的母親,不久母親去世,他埋葬了母親,在家守喪。如今他聽從曾國藩的勸告“奪情而出”,他說的這番話,表示自己不求功名,但求報國,正是理學家曾國藩想聽到的。江忠源墨絰從戎時,他就是如此要求江忠源;後來他自己走了同樣的路,還是以不受保舉、不受官職來求得心安,維護名聲。現在彭玉麟一上來就表明態度,使他自然地將對方看做同道中人。
曾國藩慶幸自己又得一個人才,當即將彭玉麟分到曾國葆營中,令他幫辦營務。
關於彭玉麟此次從軍的原因,野史有另外的說法,把他的動機歸於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經曆。據說鄰家一個名叫梅仙的女孩贏得了他的愛慕,而梅仙也仰慕彭相公的才學,不僅願意委身於他,還對他百依百順,甚至不惜給他提供賭資。彭玉麟年輕時和江忠源一樣好賭,也和江忠源一樣是賭場上的常敗將軍。輸光了以後,他悄悄將梅仙的釵珥拿去當了錢,再入賭場,孤注一擲,照樣是血本無歸。
有一天,彭玉麟又拿梅仙的首飾當了二十兩銀子,跑去賭博,再次敗北。回家後,彭玉麟滿懷歉疚,向梅仙坦白認錯。他本來準備挨一頓臭罵,跪下懺悔一通,沒料到梅仙輕描淡寫地說:“相公,隻要咱倆能夠白頭到老,這點錢算得了什麼?”
然而這對有情人未能成為眷屬。兩家已有口頭婚約,因女家翻悔,未能履約。梅仙怏怏去世,彭玉麟悲痛欲絕,發誓要畫十萬幅梅花,報答愛人的深情。他寫過一首《題采石磯太白樓》,詩中有句:
三生石上因緣在,結得梅花當蹇修。
其餘詩作,也常以梅花抒發詩情:
其一:頹然一醉狂無賴,亂寫梅花十萬枝。
其二:一枝留得江南信,頻寄相思秋複春。
其三:無補時艱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
很有可能,這些詩句中蘊涵著作者因梅仙逝去而排遣不掉的哀思。
彭玉麟沉浸在失去愛人的悲痛之中,竟至大病一場。他躺在床上,捂著胸口說:“死於枕席,算什麼大丈夫!既然我今年一定會死,何不找一個好地方去死?”
於是他投筆從軍,到曾國藩帳下出力,每戰都朝刀風箭雨裏麵鑽,以求一死,而往往因此就立下奇功。
也有野史家說梅仙並未早夭,彭玉麟身居高位時,她還健在,不過已經嫁人,又已守寡。彭玉麟顧念舊情,經常到她家裏給錢周濟。兩人對飲對弈,儼如伉儷,卻嚴守大防,未曾上床。強調二人發乎情,止乎禮,當然是為了突出才子佳人的高風亮節,卻未必可信。上床沒上床,局外人是無法知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