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明爭暗鬥 (2)(3 / 3)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曾國藩已經徹悟了水師的重要性。但是鹹豐千呼萬喚的水師在哪裏呢?曾國藩並非沒有嚐試創建水師,但他的努力失敗了。木筏造過了,可是無法使用;水師的戰艦湖南沒人見過,幕僚們麵麵相覷,不知該從何下手。

曾國藩日思夜想,廣泛聽取意見。嶽州營的守備成名標、廣西候補同知褚汝航、知縣夏鑾等,先後奉派來到曾國藩的行轅。曾國藩請他們做了幕僚,詢問拖罟、長龍、快蟹、舢板各種船隻的式樣,然後召集衡州和永州兩地的工匠,按圖製造。曾國藩也成為設計師中的一員,細心鑽研,不遺餘力。

這時候,廣西巡撫勞崇光派人押送二百尊火炮前往湖北,船過衡州。曾國藩得到消息,趕緊把押送官請上岸,說:“這批火炮是要送往田家鎮的炮台安裝的,可是那裏的駐防軍已經潰敗,你們還能往哪裏送?不如將炮位留在此處,也請押運的各位水手留下,為我們教練水師。”

炮位留下來了,經費還是不夠。湖南的財政部門無法滿足他的需求,軍餉還得靠募捐接濟。曾國藩選派秀才和紳士,在各州縣設立募捐局,但是不用官印,以防強權勒索。他自己印刷軍功執照,蓋上巡撫和布政使的印章,按照所捐的數額填發給捐款人,從六品到九品不等。

十一月二十六日,曾國藩終於給了皇上一點安慰。他向鹹豐奏報,說他正在籌備水軍和陸軍,準備開往安徽作戰。但是戰船火炮和水軍還未集結,他在等待廣西右江道張敬修購辦外國炮和廣東炮一千尊,帶領工匠從廣東來湖南。張敬修來後,湘軍便可開拔。

曾國藩為了解決湘軍在征途上吃飯的問題,奏請設立水路糧台,從湖南的漕米中提取二三萬石,作為湘軍的糧食供給。為了確立使用捐款的合法性,他請皇上批準將他經手勸捐的款項用於湘軍的軍餉。為了進一步提高紳民捐款的積極性,又請求允許他隨時發放吏部的賣官執照。對於曾國藩的請求,鹹豐全部照準,還安排吏部給了他一些蓋了大印的空白執照,可以隨時填寫,用來從捐生手中兌換銀子。在這種意義上說,曾國藩的軍隊無論用的是財政撥款還是民間捐款,都是經過朝廷批準的款項,而捐款一項,是用作為國家資源的官銜來交換的。

曾國藩原來的打算是增募六千名步兵交給江忠源統帶;奉旨籌備水師之後,他擴展了原來的計劃,決定建立一支包括水軍和陸軍的萬人大軍,由他親自率領,大舉東征。江忠源從廬州發來求援信,語氣非常迫切。為了給江忠源救急,曾國藩和駱秉章商議,決定派江忠浚率領一千名新寧勇增援廬州,曾國藩自己則留在湖南抓緊經營戰艦。

這時曾國藩已形成了一個具體的進軍方案。他要製造二百艘炮船,率領水師從江路進發,雇用二百條民船跟隨在炮船之後;陸軍則從大江兩岸隨同推進。執行這個構想需要巨大的經費,還要取得中央政府和湖南政府的大力支持。他與駱秉章書函往還,請求援助,駱秉章大致滿足了他的需求,使這番大業得以完成。曾國藩把自己比為“蚊虻負山、商距馳河”,又說是“精衛填海、杜鵑泣山”,表明他在擴軍時期所經曆的艱難。鹹豐三年的冬季,曾國藩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建立起了鎮壓太平軍的利器——湘軍水師,為他戎馬生涯的輝煌鋪墊了底色。

十二月一日,曾國藩委派褚汝航前往湘潭設立一座分廠,監造戰船,衡州造船廠則委派成名標監督。他們製造的戰船分為大、中、小三號,大號的叫做“快蟹”,中號的叫做“長龍”,小號的是從民間購買的釣鉤船,改造為炮船。褚汝航在湘潭添造了幾十艘舢板和小艇。兩座造船廠的產品進行比較,各用其長,湘潭船廠的產品較為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