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戰守廬江 (4)(3 / 3)

江忠源去世十三天後,他的愛妾楊氏在除夕為他生下一個遺腹子,取名江孝棠,承襲了他為江氏家族掙來的世職。如果他在武昌時未將愛妾打發回家,楊氏跟他轉戰各地,恐怕會和他一起死在廬州。那樣一來,寫史的文人們就會為忠臣無後而大發哀歎。江忠源似乎已經預見到這一點,於是文人們都驚歎蒼天有眼,“忠臣不令無後”。

香火未絕,也許是江忠源生前最大的安慰。或許因為有了這個底蘊,他在廬州城破後選擇了體麵的自盡。他履行了向皇上所發的誓言,與廬州城共存共亡。曾國藩當年在京城預言江忠源將因忠義節操而死,這個預言已經應驗。

鹹豐登基以後,一直鼓勵臣子們為朝廷殉難,但他似乎並不希望江忠源死在廬州。北京已有廷寄送往安徽,上麵有皇帝的朱批:不必與城共存亡。但聖旨晚到了兩天,沒能救活已無貪生之念的安徽巡撫。

死去的江忠源成為廬州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他們在城外為江忠源建了祠堂,仿造嶽廟的創意,用銅鑄成胡元煒和徐懷義的跪像,背上插標,書寫“通賊犯官知府胡元煒”“犯人縣役徐懷義”,江忠源的銅像用手指著他們,姿勢和神態都做怒罵狀。

不久之後,民間就有了神秘的傳聞。故事中說,太平軍進城幾個月,突然無故驚退。當時大風揚沙,空中出現無數陰兵——來自陰間的武裝力量,那地方正是江公祠的所在。

江忠源的靈魂不止一次出現在傳說中,幫助他生前所在的陣營。他的愛將錢玉貴在一次戰鬥中赤膊上陣,勇悍無前,孤身深入太平軍陣內,夜間迷了道路,江大帥忽然出現,為他指點路徑,使他得以返回軍營。

鹹豐將江忠源追贈總督,賜給他“忠烈”稱號,照總督陣亡例賜恤,賞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褒揚三代,入祀昭忠祠,並在湖南、江西和廬州為他建祠。

鹹豐把失去藎臣江忠源的賬算到了舒興阿頭上,說他擁兵自衛,坐誤事機。又一名滿人大臣在這場戰爭中被年輕的皇帝革職,飭令帶罪自效。舒興阿雖然在鹹豐接管的前朝大臣中算不上最惡劣的一類,但鹹豐也沒冤枉他。他所犯的錯誤聽起來並不嚴重,無非是自己治軍無能,卻還要擺擺老資格,不肯把兵借給下級官員指揮。但這個錯誤的後果十分嚴重,致使廬州在官軍大兵壓境時丟失,還讓朝廷損失了鹹豐初年最傑出的一位漢人大員。

江忠源生前對和春的推許左右了鹹豐對於安徽的人事安排。鹹豐下旨,將城外各路官軍一萬多人全部交給和春指揮。鹹豐珍惜江忠源所部,令和春趕緊收集,不許聽之渙散。江忠浚收集的部隊也歸和春指揮。鹹豐又令琦善和向榮向安徽派兵增援。琦善從揚州軍營撥兵四千名,派薩炳阿管帶,向榮撥兵一千名,派秦定三管帶,即日馳赴安徽,統歸和春調遣。

胡以晃和曾添養攻占廬州,剪除了一名湘軍大帥,被太平天國視為一次極大的勝利。十二月二十日中午,四十一歲的胡以晃被顯赫的儀仗隊簇擁著,在敲鑼打鼓聲中,坐在八台大轎上,從大東門進駐廬州。

太平軍進入廬州後曾將城內男女編組入館。胡以晃進城後,立即傳令安民。他讓市民們手持令箭,由太平軍戰士打鑼,大聲喊叫:“合肥新兄弟們聽著!士農工商各執其業,願拜降就拜降,不願拜降就叫本館大人放回,倘不放就到丞相衙門去告。”

捷報傳到天京,洪秀全和楊秀清十分高興,封胡以晃為護國侯,不久改封護天侯。他奉命駐守廬州,經營安徽北部,打通南北糧道。

胡元煒的情況也有必要交代一下。廬州百姓聽說他私通太平軍,在城破時一起湧到府衙,殺了他的全家。胡元煒被太平軍收下,叫他挑水做飯,然後給了一個官職,據說讓他到了天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