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忠源是太平天國在運動初期的真正勁敵。許多人給他貼上“儒將”的標簽,其實他更注重建功立業,報答賞識他的君上。由於對清末軍政形勢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把自己的想法很快地付諸實施,迅速地從基層脫穎而出,給北京的統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行為具有開創性,為後來的湘軍巨頭如曾國藩、胡林翼和左宗棠等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對他尊為老師的曾國藩影響尤大。
傑出的美國漢學家威廉·詹姆斯·黑爾如此評價江忠源的去世和他在晚清這場內戰中的作用:
這個不幸的事件使帝國失去了一名最傑出的將軍;盡管江忠源因早夭而未能登入中國的名人堂,但他首次在廣西顯示了民兵在鎮壓造反者的戰爭中所具有的價值。他在蓑衣渡改變了太平軍的進軍路線,為湖南的省會部署防務贏得了時間,無疑是他拯救了長沙。在長沙被圍期間,他指揮自己的小部隊為這座城市的防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啟發了曾國藩按照同樣的模式組建了一支軍隊,並且創建了一支水師在華中的水道作戰。如果他活得長久一些,能夠參與後來的戰爭,他的名字肯定會排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之列,或許還是排在第一個。他的工作為後來曾國藩更為引人注目的作為奠定了基礎。
江忠源並非不懂得自己為什麼會吃敗仗,他是明知事不可為而為之。他的性格驅使他勇挑重任,不顧生死安危,哪裏艱難就到哪裏去。眼見著親信的楚勇已經在戰爭中消耗殆盡,他卻不願停下來招募訓練新勇,就匆匆投入幾乎無望取勝的戰鬥,終於獨臂難支,在胡以晃的進擊下兵敗身亡。
江忠源在晚清曆史舞台上的表演有如曇花一現,他的熱忱燒光了他的生命。燃燒的餘暉照耀著湖南的書生,為他們指明了建功立業的道路。他組建和訓練楚勇,開以勇代兵之先河,率領勁旅轉戰四省,直接影響了後來湘軍和淮軍統帥的建軍事業。他在鹹豐和曾國藩都對以勇代兵的做法懷疑動搖的時候,極力打消他們的顧慮。他以親身的經驗奠定了湘軍的建軍原則,倡導湖南的鄉勇以“忠義血性”的書生為將領,招募缺少心眼的山農為部眾,奉行將必親選、兵必自招、兵歸將有的原則,把家長製的管理方式引進軍隊。但他自己卻沒有將這一原則貫徹始終,在兵力不足、兵員不精的情況下勉力守衛廬州,導致他匆匆地結束了軍旅生涯,這對後人也是一個警示。
江忠源以書生帶兵,挑戰職業將領的素質。在與太平軍作戰的官軍大將中,提督向榮名重一時,江忠源卻看不起這個人。曾有人問他:“烏蘭泰和向榮比較誰更優秀?”他回答說:“各人看法不同吧。我覺得烏公忠勇,而向公工於心計。以永安戰役為例,烏公是南路總指揮,向公是北路總指揮,向公網開一麵,讓洪賊逃脫了!其他就不必說了。”
那人又問:“向公是享有盛名的大將啊,這是為什麼呢?”
江忠源歎息道:“這是因為,向榮還懂得征討賊寇是自己的責任,比其他將領強了一些。天下實在缺乏人才,可歎可歎啊!”
鹹豐深感官軍中太缺江忠源這樣的幹才。如果朝廷的軍隊中多幾個江忠源,他就不會過早地死去。江忠源在實踐中發現了清末軍事組織的弊端,向鹹豐如實奏報。《清史稿》認為,這是關係到清廷成敗大局的謀略。江忠源意識到了水師的重要性,並且實地摸索,對曾國藩創建湘軍水師具有啟示作用。
江忠源不但自己帶兵打仗,還把三個胞弟和兩個族弟領上了戰場。他的胞弟江忠浚、江忠濟和江忠淑,族弟江忠義和江忠信,先後跟隨他從軍。江氏兄弟都得到了清廷的提拔。這種做法形成了示範作用。羅澤南率領門徒從軍,曾國藩把幾個弟弟帶出家鄉建功立業,都跟江忠源一樣,成為“一門忠義”。
新軍即將上陣
江忠源戰死廬州前後,曾國藩加緊在衡州組建和訓練新軍。這支新軍的組建,最初的動機是為江忠源提供有用的兵力,而最終的動機也是配合江忠源南北夾擊。同時這也是鹹豐皇帝的戰略性安排。所以,曾國藩和江忠源的事業是一脈相承的關係。江忠源死後,曾國藩能否崛起,將對鹹豐年間的軍政格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曾國藩用於建軍的時間並不算長,本來有望於實現江、曾聯手的格局。可是前方的戰局發展太快,曾國藩一時還無法對戰局施加影響。
在湖北戰場,太平軍隻是短暫地撤離武漢,隨後溯江而上,再次攻陷黃州。曾國藩寫信給吳文鎔,請他挺住,並強調湖南、湖北兩省要以堅守省會為主,必須等到他的水師建成,才可以發動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