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盡管中國采取了有力的計劃生育政策,但由於人口發展的慣性作用,中國的人口還有一個繼續增長的過程,未來的形勢仍然相當嚴峻。據預測,從現在起,1963~1973年生育高峰出生的婦女自身也相繼進入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人數,1990年為3億左右,1995年為3.2億,2000年為3.3億。初步估計,即使保持現在的這種低出生率與低增長率,中國的人口仍要到2030~2040年才達到峰值,預計屆時的人口為16億左右,其後才緩慢下降。這就是說,未來的30年裏,中國的人口還將增加3億左右。這還是非常樂觀的估計,是在繼續執行現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前提下作的預測,而隻要我們稍一忽視或者放鬆人口控製,人口又將處於失控的狀態,人口出現零增長的時間便將後推,人口峰值則遠不止16億。因此,我們絕不能因為目前人口出生率和增長率都降到了比較理想的水平,而出現鬆懈思想。事實上,現在我國的人口狀況並不樂觀。表現在一些鄉村,人口出生率仍然相當高,多胎現象嚴重。有一項調查表明,鄉村一孩率僅占46%,多孩率仍然高達20.1%,有的地方調查,30~49歲的已婚育齡婦女有3個以上小孩的竟占62%。除此之外,中國還存在一個人口難以預測的“隱性王國”,一大批為逃避計劃生育而四處流浪的“超生遊擊隊”,在城市的某些偏僻角落或城鄉結合部位生下一個個沒有戶口的“黑孩子”,因沒有登記,因此也沒有進入我國的人口統計數據,容易給我們造成錯覺。
中國的人口形勢還有一個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特點,那就是分布不平衡。據最近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地區分布數據顯示,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分別為452.3人/平方公裏、262.2人/平方公裏和51.3人/平方公裏,東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
自20世紀30年代著名人口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發現並提出中國人口分布的“愛輝一騰衝線”(胡煥庸線)以來,我國人口分布的大格局不僅未發生變化,且東多西少分布格局更加顯著。“愛輝一騰衝線”即自我國東北的愛輝至西南的騰衝劃定的一條虛擬地理分界線,此線以東地狹人多,以西地廣人稀,以此形象地描述我國東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觀格局。據胡煥庸先生當時的統計,該線西北占國土麵積的52%,而人口僅占5%;該線東南占國土麵積的48%,人口卻占到95%。這一基本的分布格局如今仍大致雷同。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人口在東、中、西部地區的分布情況,由多到少為東部4.9億人、中部4.2億人、西部3.6億人,而東、中、西部地區麵積大小排序恰好倒置,依次為108.6萬平方公裏、158.5萬平方公裏和692.7萬平方公裏。
龐大的人口基數與不平衡的人口分布,給中國的人口控製帶來了更大的難度,也使中國的糧食供求形勢將長期處於相當緊張的局麵。
為了我們有一口飽飯吃,為了我們的下一代不餓肚子,我們必須控製人口,這是中國別無選擇的選擇。那麼,中國將人口控製在什麼狀態最好呢?這便是目前全世界各個國家都在認真研究與考慮的課題:人口容量。
所謂人口容量,也就是某一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量。中國的人口容量,也就是中國究竟應該有多少人,中國到底能養活多少人。盡管很多人都認為中國人滿為患,但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並論證“中國究竟應該有多少人”這個人口數量發展目標的是孫本文先生。他在1957年發表的《8億人口是我國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成為中國適度人口研究的開山之作。他從耕地狀況出發,提出中國人口容量為8億的觀點。20世紀70年代末以後,更多的學者從食物供應、淡水資源、經濟發展等角度,計算中國環境的人口容量問題,並分別提出中國的適度人口為7億~7.5億、6.3億~6.53億、6.5億~7億、9.5億等。如田雪原、陳玉光等從就業的角度提出中國100年後的經濟適度人口為6.5億~7.0億之間;1981年,當中國人口已經逼近10億時,宋健等幾個自然科學家從食品、水資源等資源的約束條件出發,提出了在百年時間裏中國人的飲食水平要達到美國和法國目前的水平,理想人口應在6.3億~6.5億之間,並把7億作為中國人口發展的最終目標和最佳方案。胡保生等學者對20多個社會、經濟、資源因素進行可能性和滿意性分析,提出中國100年後人口應保持在7億~10億之間。在不久前召開的第八屆中國人口科學討論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李小平提出,中國人口發展的長遠目標應是:100年後人口力爭降到8億,200年後降到3億,無論如何不高於5億。
除了對中國的適度人口進行研究,還有許多科學家對中國的最大人口容量進行了分析。他們有的根據最稀缺資源如淡水、土地等計算中國可以承載的最大人口數字;有的考慮綜合國力、生活水平、經濟增長、資源分配、環境保護等因素,計算既可使這一代人滿意,也為後代留下發展餘地的人口容量極限;也有的建立了十分複雜的數學模型,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仿真運算,考慮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角度不同、方向各異的分析都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結論:就對中國經濟發展最有利、資源利用最有效而言,人口數目約在7億人到10億人之間。而中國的最大人口容量約為15億人或16億人左右,而超過18億人到20億人,可能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遭到災難性的打擊。
人口的最大容量,實際上也就是中國的土地承載極限。換句話說,就是中國的土地最多能養活多少人。當然,任何預測都不可能是完全準確的,因為社會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都是難以預料的,但這並不排斥基本的估計。
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在20世紀80年代初曾對發展中國家土地資源的潛在人口承載力進行了綜合測算,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參照這一方法,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委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曾對中國土地資源的生產能力及其人口承載量作過大型的研究,得出了迄今為止最具綜合性的中國環境人口容量的評價。其結果是,中國土地資源的最大生產能力為8.3億噸,以人均糧食標準為500公斤計算,最大人口承載量為16.6億人;以人均糧食標準550公斤計算,最大人口承載量為15.1億人。由此得出結論,中國環境的最大人口容量為15億~16億人。
從現實的情況看,中國的人口早已超過人們期望的理想狀態,並還在繼續攀升。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這一代,正好是與人口理想狀態擦肩而過的一代。但是,錯過了太陽,不能再錯過月亮!我們現在更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把中國的人口控製在中國的土地能承載的極限狀態之內。如果說人口的理想狀態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發展,那麼極限狀態則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生存。
從以上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來看,中國的土地承載極限,也就是中國的最大人口容量為16億。因此,我國有關部門把16億劃作中國人口的“生命線”。並認為如果超過這一限度,我們就有生存的危機。“現在可能做到的是在計劃生育工作能夠做得到而又盡可能滿足群眾要求的情況下,使21世紀中國最高人口數控製在16億之內,以便為後代留下較大的回旋餘地”。
那麼,我們能不能把人口控製在這一極限容量之內呢?答案是肯定的。科學家推算表明,隻要我們將人口出生率控製和穩定在目前的水平上,隨著年齡結構的繼續增長和穩定化,中國人口可望在一定時期後進入零增長狀態。按照比較樂觀的估計,中國人口進入零增長狀態的時間,大約在2030~2050年間,是時,中國人口的總數剛好達到15億~16億人,亦即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增加3億人左右。從此後,中國的人口便逐漸下降,大約21世紀的末期,中國的人口數量將穩定在6億~8億的理想狀態。
這是十分樂觀的估計,而隻要我們的人口控製稍微放鬆,人口增長便會出現反彈,進入零增長的時間便向後將推遲,達到零增長時的人口峰值則會大大突破我們劃定的16億生命線。大量的研究都表明,中國的人口一旦突破16億,中華民族的生存便將受到威脅,最突出的問題便是糧食不足,屆時的中國人又有可能重新體會我們的先輩們那餓肚子的感覺。
由於無知和自負,我們白白喪失了一個保持理想人口的機會,而現在,則絕不能因為我們的輕率與放縱,不負責任地把中華民族推向危險的深淵。為了我們自己的生存,也為了我們後代有一個理想的發展環境,我們必須死死守住這條“生命線”,堅決把人口控製在16億之下。
三、珍惜糧食也是珍惜生命
糧食浪費觸目驚心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逐漸擺脫了貧困,擺脫了饑餓。
但是,我們不能忘記貧困,忘記饑餓。
恰恰有許多人,吃飽肚子後,就忘記了餓肚子,忘記了中國人多地少,糧食生產量極度有限,忘記了糧食供需矛盾還未根本解決。
有人開始忽視糧食,有人開始不珍惜糧食,有人開始浪費糧食。無論在大學的食堂、豪華的飯店還是農家的養豬場、街頭的垃圾堆,我們都可以看到令人觸目驚心的糧食浪費現象。
《重慶晨報》報道,糧食浪費在渝成普遍現象。在某大學,學生們用餐完畢,食堂後門出現了奇觀:大學生們湧到門口的垃圾桶旁,排隊把白花花的米飯和各種菜品倒進塑料垃圾桶內,垃圾桶瞬間填滿。一家經營外賣的食店服務員告訴記者,他們這個店,每天要倒掉30斤米的飯。
《山西商報》報道,據太原市糧食局綜合調查表明,南昌市居民每人每年平均浪費糧食1.5公斤,全市每年浪費糧食高達338萬公斤,相當於1.3萬餘畝耕地的產量。省城居民每人每年平均浪費糧食1.5公斤,全市每年浪費糧食高達338萬公斤,相當於1.3萬餘畝耕地的產量。與此相對應的是,山西作為能源重化工基地,耕地逐年減少,省城每年都要從外省調運數萬噸糧食維持生計。
《經濟參考報》報道:某大學一個食堂,隻有300多人就餐,卻養豬100頭。有人從豬舍看到,這些“高貴的”豬不僅飽食終日,而且還“食有餘”:裏麵放著12筐饅頭,上百斤豆腐粉、漿水麵。
有人寫了這樣一個笑話:三頭被送入屠宰場的豬,大難臨頭全不知,還在一起嘮吃經。農村來的豬回味似的咂咂嘴,憨厚地說:“現在日子好啊!大包幹後,主人吃細糧,我吃粗糧。”來自公共食堂的豬則不屑一顧:“粗糧算啥?我天天吃大魚大肉,吃了個動脈硬化。”頗有紳士風度的某市大飯店的豬在一邊冷笑:“你吃啥?我吃山珍海味還喝茅台、人頭馬。”
如果你知道人多地少的中國國情,如果你了解糧食產量與需求仍然存在較大缺口的中國“糧情”,你就會看了這個笑話笑不出來,而氣起來。
在電影《周恩來》中,有這樣一個鏡頭,令許多看了感動得流淚——
我們的總理周恩來,當他喝完一碗粥後,還要拿饅頭在碗裏刷一道,留下一個幹幹淨淨的碗……
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勤儉節約的優秀美德,在周總理這一個無聲的動作中得到升華。
相比於周總理,我們不能不臉紅。
周總理為解決我們的吃飯問題,嘔心嚦血,付出了畢生的精力,而他在愛惜糧食節約糧食上,又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但是,我們剛吃了幾年飽飯,就開始了大手大腳。一個個白生生的饅頭扔掉,我們開始無所謂,一碗碗白米飯倒掉,我們開始不痛心。
某名牌大學的“天之驕子”吃不完的饅頭、米飯,順手就往泔水桶裏扔,似乎順理成章。某位女生餐畢,洗碗時怕飯盒裏的油汙沾手,竟又去買了一兩米飯,用來擦洗她的飯盒。她為這個“發明”而洋洋得意,四處推廣。
南方某市一家有幾千人就餐的大企業,食堂在洗碗池旁邊放著幾個很大的泔水桶,每天桶內雪白的米飯與饅頭等都在100公斤以上。但這僅是在食堂就餐的人員浪費的一部分,絕大多數的人端著飯盒邊走邊吃或端回宿舍樓去吃,吃剩的,如何順手就如何扔,陰溝裏、垃圾箱中、下水道裏。一年下來,這個食堂至少浪費糧食7萬~8萬公斤。
北京某學院團委主辦的反浪費展覽揭示:該校學生每天扔在垃圾桶和泔水桶裏的饅頭和米飯近200公斤,積累起來,一年浪費糧食7萬多公斤,可供400人吃一年。
《人民日報》編輯部接到了一位老讀者打來的電話,他用憂慮而沉痛的聲音告訴記者,在長春市某小學浪費糧食的現象非常嚴重,“每天都能看到從學校裏推出一車又一車的剩飯剩菜,有些飯隻吃了幾口就被倒掉了。想想過去吃不飽肚子的日子,再看看現在白花花的米飯被倒掉真令人心痛啊!”
確實讓人心痛,也確實讓人心憂。鋪張浪費者,丟掉的不隻是幾粒糧食,而且還有中華民族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
有部門曾對家庭小飯桌上丟棄的殘羹剩飯消費的糧食做過一個估計,認為每年達300萬噸。
筆者為此作了一個換算,按13億人口計算,全國每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糧食2.3公斤,每個月約0.2公斤,每天約6.9克。
大概任何人都不會相信,我們每人每天浪費的糧食隻有用天平秤才稱得出的6.9克,隻有我們每天吃的鹽那麼多。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在還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地區,也絕不止這個數目。大部分家庭都心中有數,每天我們倒掉了多少剩飯、多少剩菜。這已無須筆者再推測一個什麼數值了,隻是需要強調一點的是,13億人,一人浪費一點,便是一筆多麼大的數字。
家庭小飯桌上的浪費,已使我們不敢統計一個確切的數值,而飯店、賓館裏的糧食浪費,則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走進大大小小的飯館、餐廳、飯店、賓館……在這裏,浪費是一種體麵,一種客氣,一種自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酒不厭醇,量不厭大”是吃的原則。於是從普遍的米飯、饅頭,到燕窩、魚翅都會在一瞬間從餐桌掃進泔水桶。有人估計北京一年倒掉的美味佳肴、殘羹剩飯價值達30億人民幣,那麼試問全國會是多少呢?
有位“種糧大王”評上了地區勞模,到地區參加表彰大會。報到的當天,舉行盛大的招待酒會。書記致辭,市長敬酒,這位“種糧大王”卻麵對滿滿一桌菜不知從何下手。挑幾樣距自己近一點的菜吃了,剛品嚐出一點味道來,許多人開始離席準備參加舞會去了。他慢了半拍,剛要起身走,正好服務員開始“打掃”餐桌。一盤盤、一碟碟的剩菜,有的吃了還不到一半,卻都風卷殘雲般的倒進了一個泔水桶裏;一碗碗米飯、一個個饅頭,連筷子也未動,也一股腦兒掃進了泔水桶。這位“種糧大王”心裏一陣絞痛:這是他與他的鄉親麵朝黃土背朝天從土裏摳出來的糧食呀,原來卻是這樣的不值錢!他仗著酒勁,起身將飯桌掀翻,怒吼一聲:“我還給你們種個屁糧食!”連夜走路回村找村幹部要退田。
後來有許多人認為這是鄉巴佬大驚小怪未見過世麵:“這算什麼?”
是的,這不算什麼。隨便走進哪個餐廳,哪一張桌子上不是堆滿了吃剩的饅頭、米飯、雞、鴨、魚、肉、蛋?哪一個食堂的泔水缸裏,不是白花花的米飯、白生生的饅頭?報紙上不是說,北京海澱區有個肖家河垃圾場,那裏撿饅頭“專業戶”一天最多能撿400公斤饅頭嗎?但我們的“種糧大王”心痛,我們的父老鄉親憤怒:這是他們日曬夜露、流血流汗打出來的糧食,怎麼能容得這樣糟蹋?這倒掉的是他們的心血,是他們的汗水!
那麼,飯店裏倒掉了農民多少血和汗呢?
中國目前有150餘萬家餐館,有人以最保守的態度,估計每家每天平均倒掉的食物25公斤(我們隻到一家小餐館去看看他們的泔水桶,就知道這是一個多麼保守的數字),一年共倒掉1360萬噸食物。
我們不是每天要說增加糧食產量嗎?1360萬噸糧食,是2000萬畝耕地一年的產量,我們不是時時擔憂我們的吃飯問題嗎?1360萬噸糧食,可供9億人吃一個月。我們不是經常希望提高自己的糧食消費水平嗎?1360萬噸糧食,可以提高中國人的人均糧食消費10公斤。
我們吃的糧食,凝聚著幾億農民的辛勤汗水,現在卻這樣輕而易舉地每年將1000多萬噸倒進了泔水桶,扔進了垃圾場,我們對此不隻是心痛,而且還感到無比的憤怒。中華民族素以刻苦耐勞、勤儉樸素聞名於世。在天災人禍、外侮內亂頻繁的歲月裏,我國人民忍饑挨餓、吃糠咽菜也沒有消弭拚搏奮進的鬥誌,使我們這個苦難深重的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像巨人一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可為什麼我們的日子剛剛過得好一點了,每天不用擔心餓肚子了,就自覺不自覺地講闊氣擺排場來了呢?就如此不珍惜我們的命根子糧食來了呢?
美國的糧食已經達到過剩的狀態,但他們也講究節約,尤其提倡吃多少取多少。為此,有美國人建議中國也實行分餐製,連他們也不習慣十碗八碟搞一大桌。
日本富得流油,但日本商人在中國吃飯,吃完後卻還“小氣”地用塑料袋將桌上剩下的東西裝好帶回房間“享用”。
中國有13億多人,有13億多張嘴。人們常說“一人省一點,天大的災也過去了”。然而這句話的反命題則是“一人浪費一點,天大的災也招來了”。
“貪汙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這是毛澤東的著名論斷。但提起貪汙,幾乎人人咬牙切齒;而講到浪費,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清醒地認識到它也是一種犯罪,而且是一種更普遍、更可怕的犯罪。
現在,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飯問題解決了,浪費點兒糧食無關大局。殊不知,中國雖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並不意味著糧食安全就有保障了,我們就永遠吃不憂、喝不愁了。事實上,中國地少人多的特殊國情,決定中國的糧食供給將長期偏緊。稍不留神,糧食就有可能出問題,我們就有可能重新品嚐餓肚子的滋味。
一粥一飯,皆來之不易。愛惜糧食、節約糧食,應成為我們的生活準則。
減少浪費等於增產糧食
長期以來,我們重視發展糧食生產,但卻忽視了糧食的節約。事實上,減少糧食的損耗與浪費,實質上就是糧食的增產。
因此,不少有識之士認為,我國還有一大片值得重視開發的“無形糧田”。
我國糧食作物年用種量大約為200多億公斤,約占總產量的5%,遠遠高於一些農業發達國家。如果普遍推廣精播技術,不僅能增產糧食,而且可節約種子用糧65億~100億公斤。
據有關專家測定,我國糧食產後處理過程(包括收割、脫粒、清糧、幹燥、儲藏等),總損失率達15%左右,大大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的5%的平均產後損失標準。如能把我國糧食產後損失率降低到10%(仍超過聯合國的標準一倍),一年就可節約糧食200多億公斤。產後損失中,最嚴重的是鼠害損失。據測算,全國近5000萬隻老鼠,每年吃掉的糧食相當於總產量的5%~10%,即200億~400億公斤。其次是儲藏損失。目前糧食部門露天存糧達300多億公斤,而露天存糧損耗大大高於庫房儲糧損耗,每年有數億公斤糧食黴爛。尤其是我國70%的糧食產量留在農民手中,由於農戶儲糧設施和技術都非常簡陋,蟲、鼠害及黴爛損失嚴重。如普遍推廣新型儲糧設施,改進儲糧技術,全國一年就可減少糧食損失100億公斤以上。即使國家糧食部門的糧倉儲糧,其儲藏損失率仍相當高,全國(包括露天堆倉與農戶儲糧)的儲藏損失率高達2%~7%,大大超過了國家0.2%~0.5%的糧倉儲糧損失標準,相當於每年多損失糧食160億~560億公斤。而如果在糧食收獲時做到精打細收,顆粒歸倉,全國一年可減少糧食損失10億~15億公斤。
另外,全國每年糧食平均運量1500億公斤。在運輸過程中,由於雨濕、撒漏、黴變等造成損失0.1億公斤。如改進裝卸、包裝技術以及實行文明裝卸、文明運輸,一年也可節省大量糧食。
再者,我國目前的糧食加工水平相當低。由於70%的糧食儲藏在農民家中,農戶自食的麵粉、大米,相當一部分靠小型磨麵機、碾米機,飼料加工也有很大部分靠小型設備,其產品的產出率與國有糧食加工部門的先進組合機相比,平均每百公斤要少出2~3公斤。以此推算,全國要損失原糧50多億公斤。另外,如果全國糧油加工係統普遍采用先進技術和加工設備,可使糧食平均出品率提高0.3%,一年可增產大米、麵粉2億公斤;全國輕工係統食品工業年平均用糧20億公斤,如依靠科技進步,使落後企業達到行業內中上等水平,每年可節約糧食5%~10%。
中國是世界頭號養豬大國,養豬頭數占全世界的40%。但養豬方式卻仍然很原始、很落後,大部分農村還是采取的“一桶泔水一把糠”的飼養方式,直接用糧食喂養畜禽。不僅消耗了大量糧食,而且效益低。如果全部改用配合飼料喂豬,1公斤增重可節約1公斤糧食,喂肉雞,可節約1.3公斤糧食。我國常年存欄牲豬約4億頭,直接用來喂豬的原糧達600億公斤。如其中的50%能用配合飼料喂養,僅此一項一年便可節約糧食95億公斤。除豬外,全國現有大牲畜1.5億頭,羊2.4億隻,水產品養殖能力2098萬噸,每年消耗的糧食在1000億公斤以上。如果能普遍推廣使用配合飼料,可節約近1/3的糧食。這又是一筆可觀的數字。
以上我們列舉了許許多多枯燥的數字,隻為說明一個問題:節約的潛力之大。有人估計,我國每年的播種損耗、收獲損耗、運輸損耗、貯存損耗、加工損耗,加上餐桌上的浪費、釀酒的耗費,一共超過11620萬噸(另有關部門估計達13200萬噸),占了200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43067萬噸的1/4。等於4.8億畝糧田一年生產的糧食,可供2.7億人口吃上一年。
我們千方百計增加糧食生產,但卻有1/4的糧食遭受損失或浪費,這是一個多麼可惜的事實。如果我們能想辦法把糧食損失和浪費減到最低限度,這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據商業部門測算,我國隻要在糧食生產、儲藏、運輸、加工、消費等環節裏稍作努力,減少浪費,全國就可節約糧食2000萬噸,可供5400萬人吃一年。而如果要生產2000萬噸糧食,需要3000萬畝耕地,並且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在我國土地後備資源不足、農業投資有限、化肥供應緊張的情況下,是很難實現的,從這種意義上說,節約2000萬噸糧實際上也就是增產2000萬噸糧食。另外,我國現在每年大約進口糧食1500萬噸,耗費外彙15億美元。如果我們能節約2000萬噸糧,不僅可以節約15億美元的外彙,而且還有500萬噸的盈餘作為儲備。
顯然,提倡珍惜糧食,減少浪費,這絕不是小題大作,而是大有文章可做。我國的耕地資源非常有限,並且還在逐年減少,這將嚴重製約我國的糧食生產。而在我們日常生活裏,在我們的工作中,隻要稍微注意,就能節約幾千萬畝甚至幾億畝糧田的糧食。難道這不是一塊更有開發價值的“無形糧田”嗎?從我國糧食生產潛力與我國糧食消費趨勢看,這塊“無形糧田”將更有助於解決我國的糧食供求矛盾,關鍵在於我們認識它,重視它。
在“有形糧田”裏辛勤耕耘的責任,落在了數億農民的肩上,而在“無形糧田”裏開發利用的使命,則落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身上。珍惜糧食也是珍惜生命。為了自己的吃飯問題,我們都必須為之盡一份責任,作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