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中國人能養活中國人(2 / 3)

由此可見,到2030年中國最多有5000萬~7000萬噸的糧食缺口。這個缺口通過國際市場進行調節是完全可行的。自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國際市場上的糧食供給數量一直在2.2億~2.5億噸之間波動,考慮到今後20多年間發達國家糧食生產的技術貢獻率會更高,並且極有可能在許多方麵取得重大突破,故糧食生產能力還會大大增強。目前,美國等國家尚有10多億畝可耕地沒有投入使用,今後隨著人類糧食需求的增加,休耕的土地會逐漸減少。按照這一推斷,世界糧食市場在2030年前後的供給量繼續增長是不成問題的。這樣,中國進口5000萬~7000萬噸,甚至再多一些也都是可以得到滿足的,絕不會引起國際糧食市場的大波動。

少量的糧食進口並不就說明一個國家失出了養活自己的能力。現代的社會生產最本質的要求,就是分工和交換,市場正是為此而存在的。正如陳錫文先生指出的,美國的進口中也包括不少食品,但不能說美國人沒養活自己。中國每年進口一部分糧食,但每年也要出口不少豬肉、雞肉等,還有非糧食作物。中國是對日本出口雞肉的第一大國,在日本市場占有率是最高的,這也是糧食出口。不是不進口或隻出口糧食才叫自己養活自己,總得有進有出,有所調節。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僅為26%,處於世界第113位,沒有人說是哪個國家養活了日本,為什麼中國僅進口國內消費總量的3%~8%左右的糧食就被認為是失出了養活自己的能力了呢?這顯然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中國長期奉行的方針是糧食基本自給。我們不會把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的希望寄托在國際市場上,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但我們也並不排除利用國際資源作為必要補充。在立足國內生產、基本實現糧食自給的總方針下,為調劑糧食品種、豐歉和區域的餘缺,中國利用國際市場適當進口一部分糧食是適宜的。綜合考慮糧食安全、國家經濟支付、港口和運輸及國際市場承受能力等多種因素,今後中國糧食的自給率保持在95%,進口控製在5%左右,是比較適當的。此外,中國在進口一部分糧食的同時,也將利用自己的優勢,進出一部分肉類等其他農產品,實現資源替換,優勢互補。

中國政府已經負責任地向世界宣告,中國將立足國內解決糧食問題,絕對不會依靠外國人吃飯,不會依靠吃洋米過日子。

二、中國著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興農重糧:新世紀的發展思路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源。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農耕文明的國家,從來都是把糧食問題擺在突出的位置。新中國建立後,共和國政府更加重視發展糧食生產,開國領袖毛澤東不僅確立了“以糧為綱”的農業發展方針,而且還親自製定了一係列發展糧食生產的具體措施,並發動廣大人民興修水利,改良土壤,這對於中國的糧食發展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遺憾的是,由於受當時極左路線的影響,農業生產受到束縛和壓抑,以至糧食發展的許多政策與思路沒有得到落實與貫徹,糧食生產發展緩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民自發創造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得到中央的肯定與支持,農民真正擁有了土地的使用權、經營權和收益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空前高漲,糧食生產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實現糧食增產目標,中國政府在保護耕地資源、增加農業投入、加強水利建設、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等方麵,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以水利建設為例。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政府領導人民治理江河、攔洪蓄水、改善生產條件,修建水庫8.4萬座,改造易澇地2000萬公頃,灌溉麵積由解放初期的1600萬公頃增加到目前的4933萬公頃,供水能力達到5000億立方米,有效地提高了農業抗災能力。

新中國建立後,農用工業發展也特別快速,這對保證糧食生產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化肥生產總量由建國初期的3.9萬噸增加到目前的2450萬噸,使用量由7.9萬噸增加到3570萬噸,每公頃耕地的使用量375公斤;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2.1億瓦特增加到3607億瓦特,大中型拖拉機由1300台增加到67萬台,農用載重汽車由4000多輛增加到80萬輛,農村用電量由0.5億千瓦小時增加到1628億千瓦小時。

經過50多年的努力,現在,中國的糧食生產已初成體係,機械化和科學種田水平都達到了一定程度,基本上形成了穩定的年產4億~5億噸的生產能力。

最令人鼓舞的是,針對近幾年糧食生產有所滑坡的現狀,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在一年之內召開兩次全國農村工作會議,專題部署加強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工作,並把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2004年的一號文件,明確的提出,要“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產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為了保證政策的落實,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多次深入農村進行調查與考察。他們反複對各級黨政幹部強調,糧食問題是關係經濟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絲毫的鬆懈。為了實實在在地扶持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我國先後出台了糧食直補、種子與農機補貼、取消除煙葉外的農林特產稅、每年降低一個百分點的農業稅、部分糧食主產區全麵取消農業稅、確定糧食收購的最低價等一係列政策,種糧農民得了實惠,種糧又有了積極性,大江南北,又再一次掀起了農業生產的熱潮。

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的頭等大事。能否做到糧食供求基本平衡,關係到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也關係到社會、政治穩定。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養”得起中國人。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不能依賴國際市場,必須立足於國內生產。同時,由於農業基礎設施落後,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麵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因此,要保證中國人不餓肚子,首要的問題,那就是高度重視農業生產,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當前還特別需要糾正對農業結構調整認識上的一個偏差。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是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大戰略措施,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但是,調整農業結構主要是改善品種結構,提高質量,而不能單純在麵積上做文章,更不能簡單化為削減糧食生產。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糧食生產隻能加強,不能放鬆;隻能發展,不能萎縮。

圍繞糧食挖潛力

人口增長,需求劇增,耕地減少,這是我們麵臨的挑戰,而立足國內實現糧食自給又是我國既定的方針,而且也是我國的唯一選擇。那麼,我們將如何解決自己的糧食問題呢?我們認為,隻要我國從上到下真正重視農業生產,重視糧食安全,就能挖掘出中國糧食生產的巨大潛力,提高中國的糧食生產綜合能力。

除了我們在其他章節中已經闡述過的開墾宜農荒地、提高糧食作物單產、提高耕地的複種指數、減少糧食消費等內容外,在這裏我們根據中國糧食白皮書對中國糧食生產的部署,主要分析兩個內容。

其一,通過綜合開發,實現糧食消費的多樣化。

人們的食物需求是多樣化的,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的口糧需求會有一定程度下降,而畜產品、水產品、水果、蔬菜等的需求將會增加。麵對食物需求的多樣化,繼續堅持“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濟”的方針,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綜合開發山地、水麵、草原等國土資源,更多地增加肉類、禽蛋、奶類、水產品、蔬菜、水果等的供給,就顯得十分必要。

1.逐步建立符合中國資源特點的畜牧業生產結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食草型、節糧型動物食品生產發展較快,耗糧較多的豬肉占肉類的比重由1978年的90%以上降到目前的70%左右,牛羊禽肉的比重迅速提高。在農區,主要利用農作物秸稈養牛養羊;調整飼料結構,大力發展配合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發展青綠飼料和南方水生飼料。在牧區,加強草地資源的開發、保護和利用,提高載畜能力,大規模進行草地改良和人工種草,發展飼草加工業,提高生產率。

2.加快開發利用淺海、灘塗和內陸水麵。要堅持“以養殖為主,養殖、捕撈、加工並舉”的方針,積極擴大內陸淡水養殖麵積,進一步開發利用淺海灘塗,發展遠洋捕撈。

3.提高水果、蔬菜和木本食物供給水平。要采取措施,利用非耕地資源發展水果生產,支持農民利用房前屋後栽果、種菜,發展庭院經濟。鞏固完善大中城市蔬菜生產基地,鼓勵農區通過間作套種等多熟製栽培措施,發展蔬菜生產,穩定提高蔬菜均衡供給水平和有效供給能力。同時,要加快宜農荒山開發,調整林地結構,逐步增加木本食物生產。

其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方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在保護耕地資源、增加農業投入、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等方麵采取一係列措施,全麵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實現長期糧食安全的基本保障。

1.切實保護耕地資源。保護耕地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保護耕地始終是增產糧食的基礎,特別在人口增長、農業比較利益下降以及工業化進展使人均耕地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切實保護有限的耕地資源是實現糧食穩定供給的當務之急。雖然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非農產業的發展對耕地需求的壓力很大,耕地的減少也不可避免,但是應該本著節約用、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原則,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使耕地減少達到最小的程度。

2.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增強農業抗災能力。在農業基礎設施上特別是在水利上的投資,是中國近十幾年來農業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麵積和提高灌溉用水的效率是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提高糧食供給能力的基本目標和基本要求。根據我國的安排,未來幾十年農業設施建設的目標是:建設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緩解水資源的區域性、季節性不均的矛盾;廣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到2010年達到5670萬公頃,2030年達到6670萬公頃以上,分別占耕地麵積的56%、60%、70%等;加快解決骨幹排水灌溉工程的老化失修問題,使旱澇保收的農田麵積從目前的3300萬公頃增加到2030年的4000萬公頃以上;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工程的旱作農業技術,使節水灌溉有效麵積由目前的1300萬公頃提高到2030年的4000萬公頃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率達到60%以上,自然水利用率達到30%以上;加快中低產田的改造,2030年力爭使6000萬公頃中低產田全部得到改造。在沒有新技術突破的情況下,改造中低產田,提高這部分耕地的生產能力,應該成為中國挖掘糧食生產潛力、通過主攻單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重點。

3.大力發展農用工業,提高為農業服務的能力。新中國成立以來,農用工業的發展很快,對保證糧食生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78年以來,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4倍。然而目前平均化肥施用率僅為每公頃155公斤,低於東南亞發展中國家,更低於產量較高的日本和韓國。而且,各種化肥的生產和供應不均衡,從而使得化肥的使用效率受到限製,化肥對產量的邊際效應一直在減弱。目前,農用工業難以滿足農業持續發展的要求。在大力扶助和發展涉農工業,大力發展國內化肥企業,提高化肥自給率,均衡供應氮肥、磷肥、鉀肥的同時,積極推進農藥、農膜、農機件,為農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良好的服務,是提高未來糧食生產能力的必然要求。

4.創造良好的糧食投資環境,加大政府對農業公共投資的力度。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投放負有重要責任。通過多種投融資渠道加強農業總投入量,保證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的需要,是非常必要的。根據中央的部署,各級財政每年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保持農業貸款增長率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長率,銀行新增貸款規模中農業貸款的比重達到10%以上,提高信用社貸款用於農業的比重;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製,建立包括農村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在內的農村金融體係,保證農村政策性金融資金重點用於糧食生產。

總之,未來幾十年,中國雖然麵臨耕地少、人口多、糧食需求壓力大的現實,但也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有解決糧食問題的經驗和辦法,農民中蘊藏著巨大的生產積極性,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政府和人民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糧食供給問題。實踐將會向世界證明:中國人民不僅能養活自己,而且還將使自己的生活質量一年比一年提高。中國不但不會對世界糧食安全構成威脅,還將為世界糧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全麵發展農為本,多種經營糧為主

前麵我們對布朗關於中國糧食危機的預言作了逐一的反駁,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雖然布朗所作出的結論是荒謬的,而他指出的一些問題,如人口過多、耕地減少、投入下降等,卻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我們若不全方位的重視農業,重新認識糧食問題的嚴重性,那麼,中國糧食出問題的可能性並不是不存在的。日本學者藤村幸義也認為,如果中國掉以輕心,那麼布朗的預言也有可能變為現實。

從這個意義上說,布朗對中國糧食問題的悲觀預測,也有利於我們增加對糧食問題的認識。經過幾次考察中國,最後布朗修正了他的部分觀點,那就是如果中國從現在起正視糧食問題,那麼,下一世紀的饑餓狀態也可能不會出現。布朗認為:“眾多的人口,匱乏的資源以及21世紀技術和政治哲學的衝突,都將迫使中國走出一條新路。”“雖然這是個很大的難題,但中國已做好應付這一難題的充分準備。中國在曆史的大部分時期處於世界科技及工業發展的領先位置。目前也確定了自己的發展道路。這個發明了造紙術和火藥的國家,如今有可能在建立持續發展的經濟方麵再次領先西方,如果成功,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其他國家羨慕和仿效的榜樣;如果失敗,則整個世界都將為之付出代價。”

前麵我們之所以認為未來的中國不會出現布朗所預測的那種中國人不能養活中國人的局麵,是基於中國有著發展糧食生產的巨大潛力。但潛力並不等於現實,不能看到中國發展糧食生產的潛力,是布朗的失誤;而如果不能把潛力變成現實,則是我們的過錯。由此可見,在批駁布朗“中國糧食危機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考慮,到底如何把握糧食生產與流通的各個環節,避免出現布朗所預測的結果。

這就要求全社會都來重視中國的糧食問題,因為這是關係每一個人的生存與生活的根本問題。沒有充足的糧食,我們連生存都困難,更不用說發展了。現在由於糧食供應充足,給許多人一種誤解,認為中國的糧食沒有問題了,我們隻要有錢,就能買到糧食。他們沒有看到人多地少的中國國情和糧食供需緊張的中國糧情將長期存在的事實,或者是盲目樂觀,或者是漠不關心。2003年的糧食風波就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發生的。

中國的糧食問題不僅是中國政府要考慮的問題,是中國農民要努力解決的問題,也應該是我們全體中國人關心的問題。現在,糧食生產與流通的外部環境還不理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糧食問題沒有得到全社會的足夠重視。有的部門隻從本部門利益出發,亂占濫用耕地現象嚴重;有的單位侵占農業資源,克扣農民利益;有的涉農企業用質次價高的產品坑農害農;一些地方政府也隻看到財政稅收的重要,把眼睛盯在工業企業上,而放鬆糧食的生產;還有那觸目驚心的糧食浪費幾乎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一切,都需要通過我們對糧食問題的重新認識,而得到徹底的糾正。

首先,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雙基礎觀”。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吃飯是第一位的問題。糧食在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中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地位和基礎作用,它是維係整個人類生活、生存和生命之源泉。隻有在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後,人們才能從事其他各種物質的和精神的活動。也隻有在人們生存穩定後,方能維持人心穩定,社會也方能穩定。因此,在農村全麵發展農、工、商時,需堅持農業為基礎;在堅持農林牧副漁等五業並舉、糧油麻絲茶等多種經營共興時,要以糧食為主業。就是說,堅持“全麵發展農為本,多種經營糧為主”,這應當成為我國在相當長時期內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的基本方針。

其次,上至中央政府,下至鄉鎮政府,都應該切切實實地樹立以糧為本的意識,從各個方麵扶持和促進糧食生產。而這種扶持和促進不隻是停留在口頭上和文件裏,而應該是實實在在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投入。糧食經濟的明顯特點是包含種種矛盾:糧食的基礎性和弱質性矛盾;公益性與低效性矛盾;生物性與風險性矛盾等。解決這些矛盾單純靠市場調節不僅無濟於事,甚至反而會加劇矛盾。國內外的經驗和經濟發展史表明,切實采取扶持和保護糧食的政策,不僅可以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和農業易受忽視和排擠的問題,而且有利於增強糧食穩定增長的力量。

扶持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迫切需要從關鍵性的薄弱環節入手,目前至少有這樣幾個方麵需要我們全社會共同努力:

一是資金的投入。雖然許多人也知道“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口號,但落實到行動中,卻是說得多,做得少。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由於受“糧食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的影響,對糧食生產的重要性不如以前那麼重視了,資金投入明顯不足。在未來的20多年時間裏,我國要使糧食總產增加1.4億噸左右,糧食單產增加100公斤,沒有一定的投入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而隻要我們的這個目標落空,中國的糧食供需矛盾就將加劇到足以影響中國人餓肚子的程度。這是我們在前麵反複論述過的。

二是技術的投入。科研部門要加速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增加科技投入力度,穩定農業科研隊伍。對這個問題,我們將在下麵的章節中專門討論。

三是物質的投入。農業資料生產企業雖然大都是國家投資興建的,但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企業已改變了過去支農促農的宗旨,有的已經轉向生產其他見效更快、利潤更高的產品去了,有的雖然繼續生產農用生產資料,但價格失控,質量也不盡如人意,這一切都極不利於糧食生產的發展。為農民提供價格適宜、質量過硬的農業生產資料,是許多國家扶持農業的一項間接手段,我國也不能例外。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強化涉農企業的支農意識,並由國家通過減稅減費等措施降低農用生產資料的價格,以此降低糧食的生產成本,提高糧食的收益水平。

總的來說,糧食是我們須臾不可缺、一天也不能少的東西,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不關注維係我們生存、生命和生活的糧食問題,為中國的糧食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商機提示:用外國土地種中國糧食

糧價漲了,農民種糧的熱情高了。但是,令許多地方的農民感到尷尬的是,他們隻能看著別人種糧賺錢而眼紅,自己卻無地可耕。近幾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許多地方的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這種狀況不僅現在存在,以後還會更加突出。人多地少,是中國無法改變的基本國情。

讓我們感到驚喜的是,許多地方、許多企業針對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相對稀缺的狀況,另辟蹊徑,到海外租地種糧,在世界範圍內尋找適合的土地、水等農業資源,結合我國精耕細作的種糧技術,發展糧食生產,成為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又一條新路徑。

據媒體報道,新疆的一家上市公司——新天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公司1996年在古巴投資5萬美元,播種了150公頃水稻。由於運用了良種、先進的栽培技術,每公頃水稻單產高達4.8噸,比古巴國內經營最好的農場平均單產高出2噸多,創古巴曆史單產最高紀錄。隨後,新天集團1998年又在墨西哥購置1050公頃土地,累計投資320萬美元,收獲水稻四季,平均單產每公頃5噸,較墨西哥當地農戶平均每公頃3.5噸的單產高出近42%,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農業業主開始“走出去”種地。重慶市政府2004年3月與老撾簽訂了“中國重慶(老撾)農業綜合園區項目”合作協議。據介紹,農業園區規劃麵積5000公頃,總投資498萬美元,包括種植業、水產業、加工業等7個具體項目,由政府提供稅收、資金等方麵的優惠政策,鼓勵吸引企業進入園區。項目建成後,園區年銷售收入將達771萬美元,年平均利潤65.5萬美元,年繳利潤稅18.2萬美元。而且,項目還將輸出一萬名勞務人員到老撾種地,發展農業生產和加工。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認為,中國的農業資源既豐富又短缺,勞動力、技術等資源豐富,土地、水等資源短缺。現實促使人們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據一位業內人士算賬說:“我國人均耕地0.095公頃,而老撾人均占有土地在2平方公裏以上,地廣人稀,大片耕地閑置。由於熱帶氣候特征,那裏的大米等農產品品質較高,但農業的不發達使得老撾農產品大量依賴進口,市場消費空間很大。”他介紹說,在重慶老撾農業園區,按每畝生產雜交水稻種子200公斤計算,1000公頃可以生產優良種子3000噸,農業園區可推廣種植300萬畝左右,將達到老撾單季水稻種植麵積的一半。生產出來的水稻除在老撾銷售外,還可以滿足國內對優質大米的需求,並出口越南、緬甸和泰國等國際市場。顯然,通過輸出勞動力和技術資源,與水、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合作,最終就能形成雙贏局麵。

中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一直被認為是個奇跡。然而,中國耕地不足,卻嚴重製約著中國的糧食生產發展。曆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人必須立足自身,通過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科技種田水平、更新良種等解決糧食問題。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尋求合理資源配置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重慶和老撾、新疆和巴西、雲南和緬甸、四川和柬埔寨、安徽和莫桑比克……目前,中國各地都在海外積極探索農業合作的方式。

重慶市農業局經管處處長洪國偉說,通過全球資源合理配置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好處很多:一是國內農業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匱乏,而老撾、古巴等國擁有豐富的水、土、光、熱資源,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後,土地大量閑置,農產品依賴進口。因此,中國完全可以以己之長,尋求全球化的農業合作;二是可以解決國內富餘勞動力問題。例如重慶老撾農業園區可以輸出約一萬名勞動力,解決三峽庫區農村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的矛盾;三是農業開發風險相對較小,產出穩定,農業走出去能夠帶回很大的利潤。

這說明,隻要我們重視糧食問題,善於圍繞糧食問題尋找對策,我們就能找到多種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三、靠科技解決吃飯問題

糧食要增產,科技是關鍵

在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耕地麵積日益減少、自然環境逐步惡化的情況下,如何解決吃飯問題、如何養活自己,已經成為全人類麵臨的共同難題。雖然中國人民已經初步解決了自己的吃飯問題,但人地關係緊張的局麵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吃飯問題依然是對中國人民不斷提出的挑戰。而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則是回應挑戰的最有效的手段。

1996年9月,江澤民同誌明確指出,“中國的農業問題、糧食問題,要靠中國人自己解決。這就要求我們的農業科技必須有一個大的發展,必須要進行一次新的農業科技革命。”

眾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進步則是農業生產力持續增長的第一推動力,是農業發展、糧食增產的最基本源泉。農業增長與糧食增產可以依賴生產要素(如勞動力、土地、資金)規模擴張,也可以依賴於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而隻有通過科技進步提高生產率,實現集約化的糧食增產才是高質量、高效率的增長方式。依靠農業科技進步,挖掘糧食增產潛力,改造中低產田,增加糧食單產,是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根本途徑。因為減少的耕地難以再增加,而增加的人口又難以再減少,解決未來我國眾多人口吃飯問題的根本出路隻能是農業的科技進步。換句話說,中國人能否養活自己,關鍵就在於能否依靠科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科技對農業的促進作用已被曆史事實所證明。建國前,我國農業基本上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不僅勞動生產率不高,而且土地產出率較低。表現在糧食生產上,則是糧食畝產量較低。1949年,我國平均糧食畝產僅85.5公斤,糧食總產僅11318萬噸。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農業生產取得了巨大成績,到1998年,全國糧食總產達到51230萬噸,是1949年的4.53倍;糧食畝產達到330公斤,是1949年的3.86倍。這一切,與一大批重大科學技術的應用有著直接的關係。如雜交水稻栽培、優質稻、水稻拋秧栽培技術等的推廣,使我國水稻單產直線提高。雜交玉米、雜交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應用,則提高了玉米的產出水平,僅雜交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一項,就每畝均增產168公斤。據統計,新中國建立後,共取得較大的農業科技成果3萬多項,其中獲得國家或部級獎勵的6000多項,有一些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主要農作物品種已經更新5~7次,而每更新一次,增產10%~30%。多種綜合栽培技術大麵積推廣應用,對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實際上,如果沒有農業技術的進步,沒有單位麵積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中國人早就會麵臨無法養活自己的困境。

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我國目前的農業科技水平仍然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率還相當低,很多地方的農業生產還在繼續沿襲幾千年不變的傳統耕作方法,有的地方甚至還處於刀耕火種的水平,單純靠人力和畜力勉強維持生產。這一切,都嚴重阻礙了中國的農業生產繼續發展。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份額仍然很低,發達國家基本上都在70%以上,我國剛達到45%,雖然超過了土地、勞動力及物質投入要素的貢獻份額,上升為農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但差距還相當大。其原因,一是突破性的科技成果較少,二是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還相當薄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發展新階段,農業科技要素對農業增長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目前毫無疑問,靠原始的刀耕火種,是養不活十幾億中國人的。要保證中國人人吃得飽,吃得好,就必須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這就必然要求農業科技有一個大的發展。由此便給農業科技提出了許多新的命題,如動植物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現代集約化種養技術、農業生物災害防治、農產品儲運加工技術等方麵要有所突破;糧食作物要提高單產,改善品種,淘汰不適銷品種;經濟作物要提高質量,合理調整區域布局;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等。概括來說,未來的農業發展,很大程度上就依賴農業科技的發展,而中國人能不能養活中國人,起決定性作用的也將是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