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到過依蘭縣道台橋鎮永豐村的人都會被眼前的村容村貌所吸引,這是一個村內條條路邊栽樹種花,沒有家畜和家禽在路上亂跑,看不到垃圾和臭水溝的村莊。豐收的十月,秋風涼爽,莊稼遍地,一派生機勃勃。走到村委會的宣傳欄前,會看到一行醒目的大字——“在黑土地上,盛開著最美麗的花朵”。這是村黨支部書記朱景樹在村委會辦公樓建成時特別為婦代會主任蔣曉萍題寫的。為啥一個婦代會主任有這麼大“魅力”,能榜上有名呢?咱們看看她的故事便知。
帶領姐妹離開“麻壇”,登上致富舞台
蔣曉萍有著紅撲撲的臉頰和寬厚的手掌,笑起來特別樸實。“官不在大小,看你能不能為百姓真真正正做事。”這句話是蔣曉萍“做官”的原則,她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以實際行動回報著全村728名婦女的重托。
每逢農閑時節,婦女聚在一起打麻將、嘮閑嗑是一般農村的常見現象,在永豐村這些現象卻沒有立足之地。蔣曉萍“新官上任三把火”,她很快帶領姐妹們離開麻將桌,抖擻精神搞起致富項目來。
蔣曉萍深知,“能攥出一把油”來的黑土地是老天恩賜的“鐵飯碗”,但是,祖祖輩輩沿用的原始耕種方式卻很難使村裏的男女老少圓上富裕夢。姐妹們要想富,就得“不走尋常路”。
在對市場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後,蔣曉萍把發展特色養殖作為永豐村婦女增收的敲門磚,她跑斷了腿,磨破了嘴,先後把大白鵝、獺兔、貉子、奶牛等項目陸續引進村。為了給姐妹們提供更好的條件,她協調貸款、教技術、搞防疫,在大家齊心合力的付出之下,隻用了兩三年的時間,永豐村特色養殖就初見成效,各類養殖大戶的年收入達到2-5萬元。
秋收過後,蔣曉萍組織姐妹們到大慶學習手工刺繡,進行鞋墊來料加工。大雪紛飛的冬天,她們甩掉了撲克牌,離開了麻將桌,在村委會會議室裏,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兒圍在一起用靈巧的手繡著鞋墊,飛針走線中,一幅幅美麗的圖案在她們的手下繡出。在蔣曉萍的帶領下,永豐村有60多名婦女學習了刺繡鞋墊技術,冬閑變成了冬忙,五顏六色的絨線變成了致富的金線。
婦女勤工創收,挺起腰杆
蔣曉萍邁出了帶領婦女致富的第一步,但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更沒有停住腳步。心裏揣著讓全村富起來的願望的蔣曉萍開始反思過去受窮的原因。她暗暗盤算:永豐村有耕地將近兩萬畝,荒山一千多畝,林地一百多畝,水塘將近三百畝。過去,全村男女老少就是靠吃這些“家底兒”過日子,而且種的都是苞米、大豆、水稻“老三樣”。趕上年成好,風調雨順,苞米、大豆一畝地也就獲利百元左右,水稻200元,人均收入僅在2000元上下。
想到這些,蔣曉萍暗下決心,一定要打破這種種大田靠天吃飯的局麵。她多方谘詢,帶著姐妹們前往清河“四方菌業”考察學習,並研究製定了“長短結合”的增收計劃。從短期來看,姐妹們僅僅利用自己家的院子就可以種植蘑菇、木耳,每戶每年可實現一萬元左右的增收。從長期來看,種植一坰北五味子三年後可實現效益四十萬元。算盤在她的心裏打得劈裏啪啦響,越算越高興。
在蔣曉萍的眼裏,哪裏都有增收的機會,她組織婦女將自家小園的蔬菜進行晾曬,打造“農家綠色幹菜”品牌,每戶年增收200多元;她在村裏招商引資的企業為婦女爭取一切打零工的機會,僅2006年,由她聯係打零工的婦女,平均每人增收1800元,最高的增收達4000多元。2008年她又爭取市婦聯10萬元扶持資金養殖大鵝,增加收入40萬元,利用市農委20萬元資金興建了觀光農業、科技示範園,種植北五味子60畝、優質紅葡萄600多畝、綠色蔬菜30多畝。
姐妹們的積極參與,帶動了永豐村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從2001年到2008年的8年裏,永豐村人均收入從2000多元增加到4600多元,從單純的玉米黃豆種植,發展成擁有奶牛、藥材、食用菌、獺兔、大鵝、幹菜加工等多業並舉的發展格局。實實在在的收益讓婦女群眾對這位“娘家人”佩服得五體投地,蔣曉萍在村裏的影響力迅速擴大。幾年來,蔣曉萍帶領婦女姐妹在不給任何報酬的情況下出色地完成了植樹造林、環境美化綠化等重要任務,在2008年的村婦代會換屆選舉中,再次滿票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