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淑玲,哈爾濱市婦聯家政的一名母嬰護理師,矮小的個頭,紅紅的臉頰,笑容中總是透著善良、純樸與堅強。10年來,這位從雙城市希勤鄉愛賢村走出來的農村婦女,靠著自己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從一名羞澀的家庭保姆成長為哈爾濱市婦聯家政的一名優秀月嫂,她用良好的服務和自己的一顆真心贏得了雇主的尊重和信任,成了農村婦女離土致富的典型,也成為家政服務員學習的榜樣。

為救女兒,進城打工

那淑玲從來沒有想到能有今天的成功。進城打工,完全是被家裏的一場變故逼出來的。1999年初冬,4歲的女兒突發哮喘病,讓這個本來就不富裕的農村家庭雪上加霜。為了給女兒治病,夫妻倆不但花光了家裏所有積蓄,還把房子、家具、牲畜都賣了,最後就連全家人養家糊口的耕地也轉給了別人。就算是這樣,為了保住女兒的命,家裏還是欠下了3萬多元的外債。

家沒了,地沒了,還欠了一屁股的債,今後一家人的生活可怎麼辦?回想起當時的情形,“那滋味真是太難熬了,孩子有病,家裏沒錢,真是死的心都有了。”那淑玲含著眼淚說。

2000年3月,走投無路的她為了還上外債,更好地給女兒治病,在和丈夫商量後,她把女兒托付給親戚照看,揣著借來的50元錢,一個人來到哈爾濱打工。

“到哈爾濱的第一天,身上隻剩下8塊錢。我當時想,如果當天找不到工作,恐怕就要睡大街了。”

幸運的是,那淑玲沒有睡大街。當天哈爾濱市婦聯家政中心就為她介紹了一份保姆的工作,盡管月工資隻有350元,但這已經讓她很滿足了。

頭一次撇開愛人、孩子,來到陌生的大城市,吃住在陌生人的家裏,那淑玲真有些不習慣。白天,她手腳麻利地幹著家務,苦點累點都不算什麼,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眼前總不時閃現出女兒病弱的身影和等待媽媽那渴望的眼神。為此,她不知哭濕了多少次枕頭。很快,兩個月過去了。結算的時候,她拿到了應得的700塊錢。那淑玲分文未動,她說,她已經很久沒看過這麼多錢了。

為了能夠有更多的收入,那淑玲參加了月嫂培訓班,她決定要在這平凡而艱苦的家政工作中開始新的生活。

將心比心,贏得信任

從進城工作以來,那淑玲做的都是和母嬰有關係的工作,不是照顧孕婦就是照顧產婦。2004年,她報名參加了市婦聯家政的月嫂、育嬰嫂培訓班。課堂上,她目不轉睛地盯著老師,就連課間休息的時候也圍著老師問這問那,生怕落下任何一點知識,筆記本上也記得密密麻麻。夜裏,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她買了個小手電筒,在被窩裏一遍又一遍地看著筆記,溫習老師當天講課的內容。最終,她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結業證書。

照顧產婦和嬰兒不容易,要熟悉產婦家的生活習慣和吃飯的口味,還要有針對性地給產婦進行食補。每次新到一位雇主家後,她都早起晚睡,細心觀察雇主家的細微差別,不明白就問,不斷改進自己的服務,適應新的角色。她還結合雇主家的情況,將培訓時學到的知識用到不同的雇主中,讓產婦聽古典音樂,給產婦講開心的故事,將家務活打點得井井有條,一日三餐有滋有味,每位雇主家人對她的服務都非常滿意。

為了伺候好月子,那淑玲定期參加市婦聯家政的月嫂活動日,向老師請教,同姐妹們交流心得。她用心學習,從做月子飯、給產婦揉奶,到給嬰兒洗澡、洗尿布,她都做得有板有眼,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母嬰護理方法。

這些年來,那淑玲服務過許許多多家庭,沒和任何一個客戶發生過不愉快。相反,許多家庭把她當成了“自家人”,經常保持聯係,有的甚至成為要好的朋友。

那淑玲曾經護理過一名叫齊穎的產婦,她的寶寶是個早產兒,出生時體重隻有三斤六兩,呼吸微弱,甚至連吃奶都不會。那淑玲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苦差事”。她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護理嬰兒,一次又一次地教孩子吃奶,不時地為孩子按摩,小寶寶一天天地健壯起來。為了這個小寶寶,那淑玲破例在齊穎家住了4個多月,這期間曾有別的雇主開出更高的工資請她過去,都被她一口回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