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齊穎感動地說:“雖然我是一名護士,又做過助產士,但是麵對自己寶寶這樣的情況心裏還是沒有底,全家人都不知道怎麼辦好了。我家孩子多虧了那姐啊!”
引領姐妹,共同致富
那淑玲在城裏站穩了腳跟,就勸說丈夫也來到哈爾濱和她一起幹起了家政服務工作。兩個人每月收入三千多元,夫妻二人在6年的時間裏不僅還清了外債,還在家鄉蓋起了新房。他們的打工經曆讓很多村裏人既羨慕又佩服,而那淑玲也將自己這些年的體會講給鄉親們聽,希望有更多的姐妹能和她一道進城務工,共同致富。那淑玲常說:“一個人富了不算啥,我不能忘了我家有難時鄉親們對我的幫助,我要給大家帶個好頭,和大家一起奔小康。”在她的鼓舞下,共有300多名姐妹來到市婦聯家政中心,從事家政工作,很多人已經成為優秀家政服務員,每月都有了近千元的固定收入。
2008年是農曆豬年,很多市民都想生個“金豬寶寶”,大批產婦紮堆生孩子,從年初開始,家政服務市場尤其是母嬰服務異常火爆。市婦聯家政母嬰服務中心每天擠滿了前來請月嫂的用戶。很多下崗女工、農村務工婦女在知道了那淑玲的故事後,紛紛來到市婦聯參加月嫂、育嬰嫂培訓班。
在第60期培訓班上,36名姐妹在專業老師的精心講授下學習了職業道德、母嬰知識理論、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等課程。為了早日達到上崗要求,學員們如饑似渴地學習著,女性獨有的體貼和細心在這裏發揮得淋漓盡致:學揉奶、學撫觸按摩,老師的任何一個動作每個環節都不放過。學員們學唱兒歌,聲情並茂;學喂奶,動作不走樣;學給寶寶洗澡,耐心又溫柔。
培訓班中,37歲的張福榮從老家北安農場到哈市打工,她還沒從月嫂、育嬰嫂培訓班畢業,就被用戶選中,簽訂了服務合同。其他學員在畢業之前,也都被用戶預訂光了。經過中心嚴格培訓的學員,不僅就業率提高了,工資也比以往提高了20%,最高的已經達到3000元,最少的也有1500元左右。
寶泉嶺農場下崗女工尹桂華說:“我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我是被那淑玲的事跡吸引來學母嬰護理的,我也想向那姐一樣,用自己的技能和愛心,在我的崗位上幹出個樣兒來,爭取成為像那姐那樣的農民工勞動模範。”
奉獻愛心,回報社會
現在,月嫂那淑玲生活條件好了,在市裏也有了穩定的住所,一家人其樂融融,而且在家政服務界小有名氣,成了眾多雇主爭相聘用的“特星級”月嫂(月嫂的最高級別,也稱母嬰護理師),每月工資兩千多元,客戶的預約已經排到了明年6月份。善良的她拿出辛苦賺來的錢,資助兩名家鄉的貧困孩子求學。“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我知道農村孩子不容易。我資助一個孩子,就少一個孩子上不起學,等到他們有了能力,再幫助其他人,這樣傳遞下去我們的社會才會越來越好。”這就是那淑玲,一個善良樸實、懂得知恩回報的農民女兒的心聲。
2007年4月28日,哈爾濱市召開了首屆農民工勞動模範表彰大會,在被表彰的100名農民工勞模中,市婦聯家政服務中心的那淑玲成為來自哈市家政行業唯一的一名農民工勞動模範。
2008年11月16日,那淑玲走進人民大會堂,被授予“全國優秀農民工”稱號,成為全國首位家政服務行業獲此榮譽的農民工。八年的努力付出,使一個平凡的農家婦女成長為“重金難求”的明星月嫂,她堅強地麵對生活的挑戰,不屈不撓,靠技能改變命運、靠勤勞致富,成為農村婦女離鄉務工致富的帶頭人。
作者點評:我省是農業大省,農村勞動人口總量超過900萬人。農業機械化減輕了農民的勞動量,但也產生了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對家政服務的需求也不斷增長。有進城務工意願的農村婦女姐妹應該轉變傳統觀念,放下思想包袱,自覺地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從小事中總結工作經驗,豐富自己。隻有技術過硬,以誠相待,才能贏得雇主的信賴和社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