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張興芝,在肇東那可是響當當的人物。在20年的時間裏,她從一名默默無聞的普通農村婦女成為了開辦絹花廠,年創產值220萬美元的企業經理,不僅帶動了當地婦女就業增收,還把絹花加工手藝傳給了周邊市縣的婦女姐妹,帶領她們共同致富。
說起張興芝擔任肇東市裏木店絹花廠廠長的時間,那得從1987年算起,那時的張興芝還是個隻有22歲的年輕姑娘。當時的裏木店絹花廠可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廠房破破爛爛,夏天漏雨是家常便飯,冬天屋內北風呼呼地響,穿著大棉鞋都凍腳。設備老得掉了牙,經常出故障。工廠加起來隻有7個工人,生產規模和生產能力可想而知非常落後,市場前景也很不樂觀。
開始創業時,張興芝一步一個坎,四處碰壁,但對絹花有著深厚感情的她卻並沒有低頭。麵對這樣一個爛攤子,隻有初中文化,但是頭腦靈活的張興芝經過認真分析和考察,決定從設備改進上入手,穩紮穩打,一步一步改變企業的困境。
張興芝開始廣泛收集和絹花生產、銷售有關的信息,走南闖北進行實地考察。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終於在齊齊哈爾找到了第一個加工幾萬束絹花的活源。她東挪西借,好不容易湊了兩萬塊錢,就迫不及待地到四川、天津、杭州等地采購加工原料。張興芝深知這兩萬塊錢來之不易,為了節省開銷,她每次坐火車不管多遠的路程,都隻買硬座票,餓了就吃自己從家裏帶的饅頭和鹹菜,困了、累了就把隨身攜帶的塑料布鋪到座位下休息。夏天的長途列車車廂裏滿是汗味和臭味,冬天的硬座車廂凍得人直哆嗦,這些困難她都咬牙挺了過來,同行的旅客和車上的乘務員聽了她的故事被打動得直掉眼淚,並對這個瘦小的女人產生了敬佩之情。
生產原料購買齊全後,張興芝又跑到哈爾濱絹花廠洽談業務,她主動同技術員和工人交朋友,向他們拜師學藝,學到了不少寶貴經驗。回到肇東後,她既當廠長又當技術員,手把手地向女工傳授技術;既當業務員又當質檢員、工作員,嚴格按照合同要求生產和檢驗。在合同規定的時間裏,張興芝帶領的裏木店絹花廠順利完成訂單任務,得到了廠家的認可。
初戰告捷的張興芝沒有因此沾沾自喜,她把眼光放得更長遠,她多方請教、認真學習、潛心研究,終於在短短幾年內掌握了包、漿、紮、染、烘、配色、粘等一整套絹花生產、加工技術,並具備了獨立加工生產能力,改變了以往為買家待料加工的生產方式。
生產能力提高了,生產品種增加了,那麼如何去占領更廣闊的市場,打開更寬廣的銷售渠道呢?這又是擺在張興芝麵前的一個新問題。為了給自己的產品打開銷路,她多次身背幾大包、數百種絹花樣品,近到哈爾濱、大連等東北城市,遠到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區域,參加一年一次或兩次的貿易洽談會。
然而,經過張興芝千辛萬苦設計的絹花產品在洽談會上卻無人問津,得不到客戶認可,她想到自己幾年來的辛苦付出,不禁流下了熱淚。然而,倔強的張興芝並沒有被困難壓倒,她相信世上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憑著不服輸的韌勁兒,憑著對美的追求,張興芝回到肇東後反複琢磨,根據在洽談會上聽到的客戶意見,重新進行花色設計,終於開發並生產出了一係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絹花和仿真花。當這些新產品展現在洽談會上的時候,很快引起轟動,得到很多行家的讚譽,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客戶紛紛簽訂合同,有個俄羅斯客商一次性就購買了手把花束10萬枝。張興芝的絹花事業從此打入了國際市場。
企業轉入正軌以後,供銷兩旺,效益很好,此時的張興芝又把目光放到建立現代化企業上來。這些年的艱苦創業使她清醒地認識到,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本小利薄的絹花行業將麵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小規模的企業很難在經濟大潮的衝刷下站穩腳跟。因此,隻有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更新設備,使用更嚴格的質量標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