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準了事情說幹就幹。2004年,張興芝投資200萬元籌建了有三層生產車間的現代化絹花加工廠,2006年又在肇東設置了現代化絹花加工點,下設20處分加工點,企業現有大小設備40台套,固定資產1000萬元,可生產18大係列3000多品種,每年向歐洲6國出口絹花300萬打,年創外彙272萬美元。同時,她引進了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實行職工上下班劃卡製度,針對下設加工點多、人員雜的實際,下設區域指定小組長,由其負責樣品發放、質量檢驗、產品回收、費用結算等。
同時,張興芝高薪聘請了26名產品設計師組成技術創新車間,並組織他們到德國、韓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學習考察6次以上。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於產品款式新穎、質量可靠,國外的訂單和合同像雪片一樣滾滾而來。小小的絹花飄洋過海,遠銷國外,出口馬來西亞、新加坡、意大利、土耳其、美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國外友人的喜愛。
一向賞罰分明的張興芝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麵,對企業的女工,張興芝工作中嚴格要求她們,生活中真誠關心她們,姐妹們家裏有什麼事都愛找張大姐談心。她們都說張大姐不隻給了自己一技之長,還讓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
隨著絹花事業日漸興盛,裏木店絹花廠的名氣越來越大。很多農村家庭婦女、下崗女工慕名而來,主動上門找活幹。張興芝對待每一名來求職的姐妹都笑臉相迎,既敞開了絹花廠的大門,也敞開了自己的心扉。當年,2000多名下崗女工和農村婦女成為優秀的“絹花女”。2007年,作為絹花廠廠長的張興芝決定為120名對企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女工繳納社保,裏木店絹花廠成為肇東市唯一一家為職工繳納養老保險的私營企業。
為了使更多的婦女姐妹脫貧致富,張興芝還為48歲以下的下崗女工、貧困婦女、殘疾婦女提供免費技術培訓,在試用期滿後簽訂正式用工合同。2009年,張興芝的製花廠被肇東婦聯確立為婦女創業就業培訓基地和科技致富工程示範基地,共培訓婦女1萬餘人,輻射全市22個鄉鎮及蘭西、呼蘭等周邊地區的絹花加工點132處,吸納下崗待業婦女1.2萬餘人,從事絹花產業的婦女年創收3500萬元。
2010年,張興芝收購了瀕臨倒閉的哈爾濱絹花廠,決定盤活企業,在更寬廣的領域發展絹花產業。她要用勤勞的雙手,發展寒地黑土經濟,編織美好生活。她常說:“我不圖虛名,隻想把企業做大做強,幫助身邊的姐妹創收,實現自己的價值。”麵對未來,張興芝信心百倍,創業夢想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翻開了新的一頁。
有耕耘就有收獲。多年來,張興芝在絹花的世界裏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取得了豐碩成果。1995年,她作為黑龍江省唯一一名手工藝女能手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近年來,她先後榮獲了市“雙學雙比”女能手、省“三八”紅旗手、省“十大農民女狀元”、全國農村婦女“雙學雙比”競賽女能手等榮譽稱號,她的絹花廠被命名為全國“巾幗科技致富工程示範基地”。
在20年的風風雨雨中,張興芝憑著自己樸實無華的信念,將原來隻有7名職工、瀕臨倒閉的絹花廠發展成為擁有一個總廠和12個分廠的現代化絹花企業。她憑著對生活的熱愛和脫貧致富的信念,向世界證明了農村婦女不僅可以創業,而且可以做得有聲有色。她以堅強、樂觀的態度,在花的世界裏努力拚搏,不斷進取,實現了人生中破繭成蝶的蛻變,用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絹花書寫了一名農村婦女的美麗人生。
作者點評:張興芝的成功經驗向廣大的農村婦女姐妹們傳遞了一個信息:誰說我們農民就隻能種大田靠天吃飯?誰說我們婦女就隻能圍著鍋台轉?隻要頭腦靈活,看準商機,誠信經營,發揮婦女巧手優勢,就完全可以在手工編織製作這個農村新興產業裏顯身手、展作為。